詳細探討關於浮漂的標尖為什麽越來越長  中國釣魚人網  要說標尖越來越長,從當初蘆葦和孔雀翎浮標的7目、8.5厘米,到巴爾杉木浮標出現,換了實心標尖後,目數長得更快,11目、13目、15目。“金孔雀”浮標在延長標腳的同時,把標尖做長到22目,又將圓柱體改成扁的,長度達到22.5厘米;“聖人”超長浮標更是不惜工本,標尖刻度21目,長度28厘米,整支浮標的長度達到80厘米。

  因比重在1.1~1.2之間,用碳纖維或尼龍材料製作的實心標尖越長,重量越大,所以實心標尖都做得很細,視力差一點的人要看清七八米以外、直徑0.7厘米的標尖實在吃力,但視力佳者歡迎長標尖。2002年6月,著名釣手關秉宏在常州參加比賽,在知道獎品中有浮標後,他問:是不是加長標尖的? 在得到肯定答復後,他說:長標好,信號大、捉得準。六十開外的人,青睞細長標尖,說明長標尖在給視覺帶來困難的時候總有某種優點讓人割舍不了。

  材質變革孕育長標尖

  最早,浮標都是用木材製作的,後來不同的材質參與進來就有了比較。孔雀翎浮標標身瘦長,是娘胎裏註定了的,就是不去皮也不能做得很粗。然而,身瘦而輕飄就不協調了,下行遲緩,在水的波動中不斷搖晃,受風力影響穩定性更差,標尖因水面張力的緣故,翻身慢,兩餌觸底還會形成反彈,所以它適合釣底和對付泳層穩定的魚。改用巴爾杉木後,標身的形狀可以任意放寬、拉長,於是為適應不同魚情而在浮標的外形上有了更多變化。這種木材輕而蘊含著更大的上浮潛力,而且做成浮標後有挺拔的外形,克服了孔雀翎浮標標身細軟帶來的缺點。然而,它在外形與孔雀翎浮標相同時,安一個空心短標尖後就出問題了:同樣調4釣2,孔雀翎從翻身到就位2目如果是3秒鐘,它只需要1秒鐘,行程加快使應該表現的魚訊迅速逃逸。於是,改善標尖就有了11目,隨形狀的進一步改進,標身胖而短,標尖就短一些;標身越是瘦長,標尖也往上長,13目、15目都是因為由標身的下行速釣決定的。實心標尖的比重大於水,豈不是加快下行?其實這個問題在設計中已用足夠的上浮力解決了。

  拉餌技術催生長標尖

  實心標尖很少出現在孔雀翎浮標上,加長就更不用談了,這與標身的有限上浮力和慣性是聯系在一起的。空心短標尖浮標拋鉤後,其瘦長標身形成的下行慣性會使標尖沈過頭1目或半目,如調4釣2,標尖會先下沈到1目,再慢慢回升到2目。如果本身就是釣1目,甚至平水,那麽沈過頭就成了負目,在此瞬間有魚咬鉤,這個動作就看不出來了。拉餌的出現,特別是釣一標深技術流行之後,浮標的不穩定性和慣性造成的模糊信號成了橫亙在釣手面前的一道坎。怎樣越過它,靠什麽將模糊或者隱蔽的信號放大?在競技釣手思考著這個問題的時候,應運而生的巴爾杉木浮標一出現就以實心長標尖為特征,並在拉餌釣法中得到確認。拋鉤後浮標反彈,這個在實踐中需要靠經驗解決的問題在長標尖浮標上變得簡單了。由於實心標尖成了加在浮標上一個重量,在成為浮標整體之後是依賴浮標的升降而顯示動作,所以在拉餌釣浮時定位極準,並有足夠的空間來體現和表達很輕的重量。以1號袖鉤為例,拉餌釣浮在空心標尖最多只表現1目,而同樣餌重在實心標尖卻能壓下2目,浮標的升降潛力增大了。

  特殊魚情呼喚長標尖 中國釣魚人網

  釣目高低會影響浮標的穩定性,如7目的孔雀翎浮標釣4目,來一陣風浮標就晃動了,所以很少有人用它釣4目。孔雀翎浮標的基本調法是調4釣2,也是考慮了穩定的,標尖露出水面2目,風的影響減小,浮標的穩定性就提高了。巴爾杉木浮標在采用穩定結構時已考慮了長標尖可能產生的搖晃,所以只出現在標身瘦長的浮標上,但這一考慮在釣手卻是從翻身快,下沈慢,以及行程長的特點去認識的。例如兩款釣魚郎“舞姬”中,粗身長竹腳,標尖長15厘米,10目;瘦身短竹腳,標尖長15.5厘米,11目。前者一翻身就站直,標身不露而直接讓標尖體現魚訊,適合速釣拉浮;後者翻身也快,但站直時標身肩部露出水面,如果是拉浮釣法,則在墜達標腳下方垂直位置前出現的截口魚訊是不容易把握的。然而,拉餌釣底就不同了。在鉛墜擺至標腳垂直位置時,標肩的上浮力會使墜的下降放慢,於是沒有減速的兩餌超過鉛墜,到行至墜的下方就加快了標尖的下行。在此行程中,標尖越短,就位越快,反應魚訊的機會也越少,長標尖行程長,能將離底20厘米的任何動作都反映出來。

釣技進步需要長標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