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釣的兩種選擇
由於天氣變冷了,所以很多的魚兒都潛深了,手竿的無奈是因為短,只能釣近釣淺,但短有短的樂趣。比如捕撈過的放養浜,大魚差不多撈光了,收費降為10元,選有水花生處,釣拖網網不住的鯉魚、鯽魚就是一件樂事。
然而,選擇什麽釣組以及用什麽餌卻頗費腦筋。在水草中掏個洞,用長竿短線的星漂底墜釣組,蚯蚓或米飯粒做餌是一種選擇;用懸墜釣組,提住風線不壓水,拉餌釣水花生的邊是另一種選擇。可是,“懸墜”誘魚多,上魚快的特點在捕撈過的放養浜就失去威力了。底墜用碎米做窩,打窩後要等1~2個小時才有魚,上魚比較集中,發窩半個小時就沒魚了,所以要多打幾個窩,輪著釣。懸墜用粉餌,釣點介於明暗之間,在魚已不再爭搶自上而下的釣餌時,釣的是貼底索餌的魚,所以也要等,但這個等就不同了,它不是等一群魚,而是來一尾釣一尾,斷斷續續,形不成連續上魚的高潮。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不是與水底明暗有關,筆者不敢妄斷。
有一個說法:水花生下面暖和。筆者的理解是水草下面沒幹擾,環境使然,要不然釣草邊如何就形不成高潮呢?不過最近的兩次釣魚改變了我的看法。
12月11日,陰天,氣溫-2~6℃,陣風5級。我與不管什麽季節、魚大魚小都是搓拉結合的一位朋友守著一塊水花生釣了4個半小時魚。他是3.6米竿懸墜釣組釣草邊,我是6.3米竿底墜釣水草中間的一個豁口,兩個釣位深度相同,相距10米。他半個小時後釣第1尾鯽魚,之後搓餌平均2分鐘,拉餌1分鐘拋一次鉤,在如此高的拋鉤頻率下,10分鐘後釣了第2尾魚,隨後沒魚了,冷了20多分鐘又中魚了。我用麝香小米打窩,1號伊勢尼朝天鉤掛蚯蚓,在他釣了4尾魚的時候還沒見到浮子有一點兒動作,到他第5尾魚入護才見浮子下去半粒又慢慢擡起來,可是提竿無魚。如此數次,總不上魚,提起鉤來檢查釣餌,卻又完整無損,似乎是魚太小,就不再關心這類小動作了。朋友見我不上魚,建議我用墜鉤分離的臥底鉤試試,於是我把原用於懸墜釣組的1號袖鉤替換了朝天鉤,將0.4號子線截短後變成腦線,摘去鉛墜在腦線與主線的連接處卷上鉛皮。這一改真的立竿見影:浮子下去一粒,沒容它擡起來,提竿就中了一尾150克左右的鯽魚。接著,20分鐘裏咬鉤8次,中了5尾鯽魚,魚訊都是下沈一粒浮子,唯有一次擡漂兩粒浮子卻把子線拉斷了,之後再沒動作了。當我處於上魚高潮的時候,朋友也在上魚,但上的都是100克左右的小魚。到魚不咬鉤的時候,我問他,你釣了幾尾?他說跟你差不多,8尾。因為沒魚咬鉤,我向窩子裏補了3把誘餌,在等著第二撥魚重新聚窩的空檔,我走到朋友身邊,只見他拉餌拋鉤,調4釣3的浮標基本沒有動作,但拋歪或拋近了,變成釣3目半或4目的時候有1目下挫,提竿中魚;可是同樣動作在釣3目時卻是空鉤。我說,如何釣鈍了才中魚,是不是與天冷有關?他說,我也這麽想,但原因不在這裏,水底不平,誤差1目碰上小魚就拿不準了。我說,你換蚯蚓試試。他說,你拿幾條來吧。這一說大概有半個小時,給了他幾條蚯蚓後,我重新開始釣魚。然而補窩沒有起作用,在隨後的一個半小時裏,明顯的咬鉤動作有2次,釣2尾鯽魚,其他都是半粒浮子一傾就慢慢放平了,和早先的動作一樣。而那位換了蚯蚓朋友卻發了,一個半小時釣了21尾鯽魚,雖然個頭有大有小魚,卻很少落空。
總結這次釣魚就是:懸墜的窩保持得比較長,但留住了魚留不住口,換蚯蚓就把口改過來了;底墜是一次性誘魚,抓一個高潮就行了,補了窩再招魚就難了,所以要多打幾個窩。
4天後天氣情況差不多,還是這兩個釣位,只是我和朋友換了一下位置,他釣水草豁口,我釣草邊,但這次準備得比較充分,釣餌有4種:紅蟲(水蚯蚓)、蚯蚓、米飯粒、商品餌。釣竿也調整了,我是5.4米竿,他是4.5米。底墜用米飯粒做餌在冬天是很靈的,特別是釣鯽魚,最近幾年紅蟲盛行,蚯蚓倒反用得不多了,但有了上次的經驗,用它釣大一點的鯽魚還是很管用的。
因為兩個釣點的情況不同,朋友打窩是與岸垂直的條狀,他的考慮是水花生下面的魚是有限的,在水底呈斜坡時窩成條狀可以把外面的魚引過來。我釣草邊,是直徑30厘米的圓窩,期望著窩做大做足能留住大鯽魚。從第一竿起,我就用米飯粒做餌,可是大窩引來的卻是一群小鯽魚,而且源源不斷,以後換蚯蚓換紅蟲,不管什麽餌魚都吃,可惜魚小,釣到的最大鯽魚不超過150克。朋友是商品餌中摻紅蟲,先搓後拉,拉的時候一個鉤上粘2條或1條紅蟲,速度是一分鐘拋3竿,拋鉤20多分鐘後中魚,起先中魚率不高,魚也不大,但一個小時後情況變了,中3尾小的跟著就來1尾大的,看得我眼饞極了。我問,魚咬上鉤還是下鉤?他說:拉餌一觸底就擡標了,都是小的,掛上鉤;拉大餌,把下鉤的餌撚一下,到底後再輕輕一逗,下挫1目的信號不管它,到第2口就是大的。我這樣問有兩個目的,一是了解大鯽魚吃什麽;二是對比釣組,掌握大鯽魚的吃口特點。知道了大鯽魚吃紅蟲,咬下鉤,要逗之後,我采取了三項措施:1.把原來沈3浮2的星漂調整到水下1粒,水面上4粒,並把浮子的間距從1.5厘米拉大到2.5厘米。這樣,在拋遠鉤,水線為斜線時逗魚,就是墜離底,鉤不離底而向後移動。2.放棄紅蟲和米飯粒,因為它容易被小魚吞食,選較細的蚯蚓一掐為二,裝鉤只用粗的半截,裝鉤時掩住鉤尖和鉤彎,鉤柄的大部分暴露在外,這樣吃口輕的小魚會慢慢放棄它。3.拋鉤時身體前傾,盡量拋遠一點,到浮子下沈時再直起腰來,這樣拋遠拖近,相當於逗魚而又能把窩外的魚引進來。
我在變,朋友也在思索:拉餌只能逗一次,再逗,鉤上就沒餌了,但不逗都是小鯽魚。為了逗,為了釣大一點的鯽魚,他不用商品餌和紅蟲了,改用米飯粒,浮標從調4釣4調整為釣4目半、5目,米飯粒不會化,可以逗魚,釣組遲鈍了,小魚信號被過濾。另外,吸收4天前拋鉤歪了、近了,釣目被水底墊高半目或1目而有下挫中魚的經驗,他采用不拋滿線,小壓水、大前推,風線松弛,水線拎直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餌、釣組、魚漂都經過調整之後,我的釣位小鯽魚越釣越少,凡魚訊為擡漂時大鯽魚比較多,但提竿機會不多,最後釣了18尾鯽魚,其中大的7尾。朋友的情況也是如此,擡標中大鯽魚,下挫多小鯽魚,其中用米飯粒釣到的半數是大鯽魚,總尾數31尾,可謂碩果累累。
其實冬釣,用懸墜好還是底墜好?我認為關鍵是釣餌,而且兩種釣組在釣餌上是可以互通的。如果朋友不是用蚯蚓和米飯粒,而是用商品餌,那麽他只能以小鯽魚為主,數量占優;換了釣餌,數量優勢減弱,重量就上去了。底墜釣組釣小魚追求的是中魚率,改善釣餌,改進釣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