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釣的成功既取決於主觀上的努力,同時也受製於各種客觀因素。客觀因素對海釣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魚兒是否咬鉤以及咬鉤頻率的高低。

  一、潮汐因素的影響

    由於月亮及太陽引力的作用,海洋存在著潮汐現象。在我國大部分沿海,潮汐一晝夜間各漲落兩次。海水由低位升到高位的過程之漲潮,由高位回到低位的過程謂之落潮,海水處於最高位時的暫時平靜期謂之平潮,處於最低位時的暫時平靜期謂之停潮。在這4個時期裏,漲潮為最佳海釣時刻,其次為落潮,平潮和停潮期間魚兒最不愛咬鉤。究其原因,在於漲潮、落潮期間海水處於明顯的運動中,滾滾而來、滾滾而去的潮水將魚兒攪動,使之四處覓食;而處於相對靜止階段的平潮期和停潮期,由於海水運動不明顯,魚兒也相對處於穩定狀態。正因為如此,我和故鄉的釣友一樣,最愛釣“漲潮魚”。在漲潮之前,大家來到海灘,支好釣竿。拋入釣線,然後靜靜地等候潮水。一旦來潮,魚兒咬鉤頻率十幾倍、幾十倍地增加。應當說明,潮汐每天漲落的幅度是不一樣的,初一、十五幅度最大,潮位漲得最高也落得最低。因此,初一、十五釣到的“漲潮魚”和“落潮魚”也較平時為多。

  二、海風因素的影響

    海風因素對海釣的影響僅次於潮汐。一般地說,有風比無風要好。海風可以吹起海浪,海浪的運動同樣可以攪動魚兒覓食,增加咬鉤頻率。筆者海釣時若面對平靜的海面,常常相當沮庚,因為在這種狀態下不會有什麽收獲;若面對湧起波浪的海面I當然波浪不能太大)則心花怒放,因為豐收在望。海風當然也不能太大,若強烈的海風引起大濤大湧,會把魚兒攪得暈頭轉向,照樣影響它們咬鉤。一般地說,海風在三四級之間最為適宜。應當說明的是,六七級以上的海風固然不利於我們海釣,但若強烈的海風連續刮上幾天後平息下來,又會造成魚極愛咬鉤的最佳時刻。此時魚的咬鉤除頻繁外還特別猛烈。這是因為魚幾天沒有進食,已相當饑餓。故鄉釣友把在這個時候拋釣稱之為釣“風落腳”,我有幸釣過幾次,最多的一次競釣了200多條!海風除風力因素外還有風向因素。如風力不大,逆風(由海洋吹向陸地的風)比順風(由陸地吹向海洋的風)要好。這是因為逆風更容易吹起靠近海岸的海面的波浪,同時魚也可以順著風遊向岸邊。但是,如風力過大,逆風則妨礙拋鉤(鉤拋不遠或根本拋不出)並把大片大片的海草吹至岸邊。在這種情況下順風比逆風要好。在某些特殊的海濱,對於海風因素我們可以趨利避害。比如我經常在山東龍口拋釣,這個伸向渤海的岬角,其南面、北面都是大海。南面的順風即為北面的逆風,北面的順風即為南面的逆風,反之亦然。
    這樣,南面好釣時去南面,風一旦轉向再跑到北面。對於海島來說;東西南北都臨海,選擇風向就有了更大的余地。另外,對於海岸線極為曲折的海濱,常常會出現很多避風灣,風力過大時到避風灣裏拋釣也會大有收獲的。

  三、地利因素的影響

    海釣一般不需要做“窩”即使做了,“窩子”也會因為波浪的破壞而失去效用。但是在不同的地方,魚兒的密度很不一樣,其主要原因在於海底凹凸不平。一般地說,魚兒願意麇集在凹處,這些地方往往形成“魚坑”。海底的凸處可成為淺灘,鉤拋到淺灘上很難釣到魚。因此,我們在海釣時應註意識別淺灘。淺灘在潮水落盡後可以露出海面,如果潮水已經漲滿,則淺灘處的海水發渾發黃。我們應盡可能地把鉤拋至湛藍的海面上。

    一般地說,離海岸愈遠,魚兒愈多愈大。但有些海底呈波浪式狀態。
    這樣,距海岸遠的地方未必是深處,距海岸近的地方未必是淺處。我在故鄉的海岸拋釣,距海岸二三十米的地方比四五十米的地方更深,因而這些地方魚兒較多。為了尋找最佳拋鉤地點,應在正式拋鉤前先試拋幾次。具體做法是把釣線拋出後徐徐往回拉,體會在哪段距離上魚兒咬鉤最頻,據此再把釣線的長度固定。某些海底有時可堆積很多海草。釣鉤往回拽的時候可被海草纏住或被海草掩蓋,在這種情況下魚兒無法咬鉤。對於這樣的地形要堅決舍棄。

  四、晝夜因素的影響

對於海釣來說,魚兒在夜間更愛咬鉤。這說明魚吃食不僅靠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