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釣魚人準備的釣魚詞典 礁的岸壁(而不是底部),等到明顯的魚訊來了,先慢慢將竿稍下垂,使魚能夠更舒服地食餌之後,等魚確實上鉤的感覺傳來,就可以起竿做大的動作了。
我作為關東人,對架竿釣法比較了解,可以說只有架竿釣法才是石鯛釣的最佳選擇。前幾天和一位知名影星相遇,有了以下這段對話:
“我說,最近的石鯛釣情況怎樣啊,是不是不如以往了?”他問。
“怎麽說呢,和您釣石鯛那能相比,現在島礁周圍的魚的數量要少多了;不過要是釣得好的話,成果還是不錯的。”
“是嗎?可是持續不了多長吧,沒那麽多的魚不是嗎?”
“哪兒的話,比如在伊豆南部,每年一到五月肯定可以釣到5公斤以上的石鯛,我的一位老朋友,山梨縣的釣魚名手,他每年起碼能釣上60公分以上的石鯛4尾以上。”
“我最近到九州(西日本)釣了一次呢,那裏的釣法很不對我的口味。還是用架竿釣石鯛才行啊。討厭那種要主動掛魚的釣法。沒有那種竿尖3次入水的感覺好!”
我完全贊同他的觀點。
那麽,在磯礁上釣其他魚的時候該如何處理呢?
我還是認為應該采用“等魚上鉤”的方法妥當。
比如用釣餌籠釣組的場合,當感到“今天好象觸鉤不多啊”的時候,往往都要把釣組向下延伸。不過眾所周知,這樣一來傳到浮漂上的魚訊也會相應減弱很多,釣手更不可能控製漁鉤去掛魚了。因為只有魚掛在鉤上,移動的同時浮漂才有大的反應,而那時侯魚已經在鉤上了。
“今天觸鉤不多,可是我還是憑細微的魚訊,主動掛魚,釣上41公分的大魚了!”
有的釣手似乎無所不知,口中滔滔不絕;實際上這完全是句錯話。因為他在掛魚之前,魚已經上鉤了。如果是細微的魚訊,很可能是魚才開始吸餌或咬餌,你這時候再去掛鉤也不會中魚的,這是多年經驗證實過的,不會有例外。
“觸鉤感覺很少,但我還是找準細微的浮漂的閃動主動掛魚,最後釣上來的。”這種說法,不僅沒有搞清一個事實,即魚實際上已經在鉤上了,而且從釣層的深度和其他一些理由,可以得知從釣手的角度來看,是看不清楚魚訊的變化的,所以說,唯一能作為上魚理由的,只有魚自己上鉤這一條。
還有,在海潮主流中釣的時候,不論是釣竿傳來的猛烈的拉力,還是僅釣線象被彈了幾下的觸鉤感,一概屬於我說的魚自己上鉤而不是被掛鉤。
在最近流行的全層釣法中,當浮子逐漸下沈後,傳來的魚訊被稱為“意想不到的沖擊”,實際上都是魚主動上鉤的結果。
用釣籠釣組時,表面上浮漂開始下沈後大家開始掛魚,實際上這也是完全的“願者上鉤”。也就是說,“魚並不是按照釣手的意願或因為釣手的技巧上鉤的。”我認為這句話需要時時刻刻銘記在心。
這個道理在任何釣法、釣任何魚的時候都是適用的。比如在船上垂釣的時候,發現竿尖有了觸鉤的動靜,我們都知道魚在咬鉤,但實際上這個時候正是魚快要上鉤的時候。
在投釣後的卷線過程中,有時會突然被咬鉤,但轉眼魚並沒有上鉤就沒有了,這是經常遇到的事吧?其實在那一瞬間要求釣手能做出反應、施展釣技是不可能的。要等到魚確實掛牢在漁鉤上之後,真正的搏鬥才拉開序幕———結果還是魚自己上鉤的。
無論是夜釣、晝釣;無論是海釣還是淡水釣;還有香魚的“友釣”、溪流釣……等等,雖然在觸鉤的感覺上千差萬別,說到底釣魚都是魚來“上鉤”而已。
換句話說就是,對於釣手來說“提早掛鉤”什麽的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行為。而重要的是“發現和掌握魚上鉤的準確時機。”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