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野釣技巧,助您好釣魚 中國釣魚人網 一問:釣近點好還是釣遠點好?
初學釣魚時到水邊不假思索地做窩伸竿,有時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釣齡愈長,愈不敢貿然斷定在哪兒下鉤好,因為且不說上遊下遊,就是遠點近點,雖相距咫尺,魚情卻大相徑庭的事遇到的太多太多。
商城這裏四季分明,冬季月平均氣溫5℃以下,而夏季在25℃以上,春秋兩季月平均氣溫在10~20℃之間。這裏的地形復雜,尤其是水庫,攔截山谷溪流而成,水域面積愈大,水下地形地貌愈復雜,鉤下何處,確實頗費思忖。
有三個因素是老釣手下鉤前常要考慮的;一是魚的安全感;一是魚的舒適感;一是魚的攝食區。
魚的活動主要是覓食,除了冬天藻草枯萎,蟲蝦蟄伏時外,魚的食物大都分布在近岸區。但因安全與舒適問題,妨礙著魚遊至近岸覓食。這就要求釣者下鉤要考慮水的深淺與清濁。一般說來,應是水渾釣近,水清釣遠;水深釣近,水淺釣遠;夜晚釣近,白天釣遠。 提出魚的舒適感的概念不無意義。雖然我們一時還看不清它的全部內容,但有兩點無疑包含其內:一是水溫,二是水的含氧量。可以說,這是經常捉弄釣者的兩個魔術師。水的含氧量是一個客觀存在,我們都見過浮頭魚在池內充氧後恢復常態,安然攝食的情形。但是,為什麽會導致缺氧?怎樣事先分析水中的含氧量是否適宜於垂釣?類似問題我們作為普通垂釣者還無力解決,可以提供幫助的依然是經驗。例如我們都知道,一般說來,雨後陡然天晴且升溫過快時,魚容易因缺氧浮頭,下雨前人感覺氣悶時魚也容易因缺氧而浮頭,而更多的情況下只能是碰運氣。
國釣魚人網
魚對水溫的敏感程度不會亞於含氧量,相信除非萬不得已。魚是絕不願到不適宜的水溫中去受罪的,不然,我們就無法理解魚為何放著那樣多的好吃的東西於不顧,而在遠遠的地方呆著。各地的氣溫、地溫與水溫不盡相同是可想而知的,不同的魚喜歡不同的水溫,這也是我們都知道的。但有一點或許是共同的;魚總是向感覺最適宜的水溫層(區)遊聚。
商城這個地方面積大點的水庫內,魚每年有兩個〓遊;春天由深水到淺水,由下遊到上遊,夏天由淺到深,由上遊到下遊;秋天又由深至淺,從下遊到上遊,冬天再由淺至深,從上遊到下遊。根據筆者多年的垂釣經驗,可以概括為:春暖秋陽魚上遊;近竿釣春遠釣秋;夏熱冬寒魚下遊,長竿深水顯風流。夏涼可近,夏熱須遠;冬暖可近,冬寒須遠。漲水釣近,消水釣遠。鯉草釣近,〓魚釣遠。
但這只是大致的情形,垂釣時要視情綜合考慮,靈活掌握。筆者自1992年起,每次到較大水面出釣,通常用兩支手竿,一竿釣遠,一竿釣近,春秋遠釣7米左右,近釣4米左右。冬夏遠釣10米以外,近釣7米左右。總的看來,兩支竿同時上魚的情況也有,但不多,經常是這一時辰此竿上魚,另一時辰彼竿上魚。
二問:窩子大點好,還是小點好
用誘餌做窩一是為了誘來魚二是為了留住魚,但目的還是讓魚咬鉤。單以誘魚和留魚看,誘餌多比少好,但要讓窩內的魚吃鉤快,誘餌多了反而使魚接觸釣餌的概率變小。
在實踐中,筆者摸索出一種方法,效果較為理想,這就是小劑量散點打窩法。方法是每次
窩將雞蛋黃大小的一團餌料分成花生仁大小的若幹粒團,在下鉤處拋出三五粒,集中在一平米面積內;而後前後左右各分散拋出若幹粒,擴大成直徑五米左右的有餌區。這樣,魚只要發現邊緣餌料,就不難進入中心,而一旦進入中心,就不難發現和吞食釣餌。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包麩粘餌之類釣法,因為用包麩釣魚,每一鉤都既在釣魚,又在續窩誘魚,起鉤頻率愈高,續窩量就愈大,誘餌散落面也被保持下來。如果久不咬鉤,則應當考慮再散打若幹誘餌,以保持誘魚輻射面。
釣魚人網
有四種情況,大窩比小窩好;一是釣大魚,魚大攝食量也大,窩小了不易誘之,更不易留住它;二是用蚯蚓作釣餌時窩應適當大一些;三是小魚特別多的時候,誘餌料少了極易被吃光,且小魚接觸鉤的概率過高反而不利於釣大魚。這時窩做得足夠大,鉤在窩內才有可能存得住,留給大魚吞食的機會;四是備釣窩應做大一些。
三問:懸墜釣法好還是澆地墜釣法好?
實踐證明,懸墜釣法與落地墜釣法各有千秋。釣鯽魚,釣〓魚,釣小魚,釣魚的密度大的水域,懸墜釣法遠遠勝於落地墜釣法;而釣鯉魚,釣大魚,釣魚的密度小的水域,釣大風天,落地墜釣法明顯勝於懸墜釣法。這是因為魚的習性與垂釣時的情形相異所致。有的魚喜食小巧靈動的食物,有的魚偏愛靜止成堆的食物。懸墜釣法下鉤過程中,墜到位後雙餌緩慢飄落時,食物溶化過程中雙鉤輕微上升時,魚接近鉤時水漩引起鉤的輕微移動,以及微風走漂引起的釣餌移動,對喜食活餌的魚都是一次攝食刺激,但恰恰是這些特點,影響大魚咬鉤,或使姍姍來遲的魚見到的只是脫盡了餌料的空鉤。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