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魚吃食看浮漂調整的重要  我們都知道浮標是反映魚兒吃食時動作的媒介,除浮標的自身語言(翻身站立、勻速下降、到位、返彈、靜止)之外的任何動作,中國釣魚人網 包括緩升、急降、晃動、移位、下落時的超時停頓……等等。這些“反常”的動作都有可能提桿中魚,這些有異於浮標自身語言的動作我們習慣性的稱之為浮標的魚訊語言。我們也正是根據這些浮標的魚訊語言來進行垂釣的。了解了浮標的魚訊語言,那麽這些魚訊語言又是怎麽來的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是魚吃食時的動作在浮標上的具體體現。魚又是怎麽吃食的呢?為了簡單,我把魚吃食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並逐一定義了名字。


首先是魚觸碰、試探餌團階段,我稱之為“探口”。在這個階段中,有些魚習慣先吞進去但又馬上吐出來,再吞再吐,反復多次。如鯽、老、滑魚等。中國釣魚人網 而有些魚習慣先用鰭或嘴觸、拱動餌團,並圍著餌團遊動。如:鯉、草等。其次,就是魚在認為安全的情況下一口將餌吞入嘴中,我稱之為“吞口”(這個階段時間很短暫)。再有就是魚吃餌後的擡頭或轉身階段,我稱之為“走口”。第四,就是魚吃食、轉身(擡頭)後的遊開階段,我稱之為“老口”。這四個階段貫穿魚吃食的全過程,即連續又不完整。說它“不完整”是因為:當魚處於饑餓狀態、覓食欲望很強的情況下,見餌就吃,不再小心翼翼的試探是否安全,其“探口”階段就不存在了(如:生口魚)。再有就是,魚在覓食的過程中突然受到驚嚇,也會馬上放棄覓食,多好的美味也留不住它逃走的現實。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在中魚後要馬上領魚出窩的原因。


魚吃食的四個階段,與浮標的魚訊語言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它又是怎樣通過浮標來具體體現的呢?這裏就涉及到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如何調整浮標。我們也正是通過調整浮標來認知魚類的覓食過程,從而達到和實現釣獲的目的。說到調標,我比較認可浮標的“剩余浮力”之說,即調目越小剩余浮力就越小,剩余浮力越小越靈敏,也就是說浮標越接近於調平水越靈。

中國釣魚人網 反之則為調遲鈍。
在垂釣的過程中,我發現:浮標調的越鈍,魚吃食的四個階段越明顯、越松散;浮標調的越靈敏,魚吃食的四個階段就越模糊、越緊湊。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就拿調成5目的浮標來說說。假設(註意!我說的是假設)每次掛鉤的兩餌大小相同,重量也一樣,且每個餌都能拉下2目的浮標。則雙鉤掛餌後,我們通過調整浮標與水底之間的距離,使下鉤餌剛好觸底,此時的浮標應露出水面1目,由於餌料的重量被浮標的浮力全部承擔,兩餌均處於懸浮狀態,且浮標的剩余浮力基本上等於浮標被調成1目時的浮力。若此時有魚探餌,餌團就會晃動,當浮標的剩余浮力不足以平衡掉魚探餌的吸力時,標訊也就隨即產生。這時浮標的魚訊語言就是魚的“探口”訊息。如果我們再對浮標進行調整,讓上鉤餌觸底,底鉤餌呈臥底狀態,浮標應露出水面3目。此時有魚探餌的話,由於浮標的剩余浮力增大了,加上兩餌一觸底一臥底,餌團受水底的製約,晃動的幅度小了許多,而且此時魚探餌的力量能很好的被浮標的剩余浮力所平衡,則浮標的“探口”訊息就不明顯了,也許只是輕微的晃動,上下的動作幾乎沒有。魚經過探餌之後再吞餌入口,魚吞餌時的力量大於浮標的剩余浮力,浮標隨即產生的魚訊語言就是魚的“吞口”訊息。如果此時再增加釣目,使浮標處於不靈不鈍狀態,即浮標露出5目,雙餌均臥底。此時餌團的全部重量均由坑底承擔。在魚吃食時,其“探口”訊息就看不到了,魚的“吞口”訊息也會由於受到浮標剩余浮力的影響變得非常小。這又是為什麽呢?因為此時浮標的剩余浮力能平衡掉魚吃餌後的殘余力量,所以浮標沒有明顯動作。而且魚吞餌的這個過程時間很短,魚很快就進入下一階段——轉身或擡頭。而魚的轉身(擡頭)會把子線拉動,則魚訊產生。此時浮標的魚訊語言就是魚的“走口”訊息。如果我們再次調整釣目,使浮標露出6~7目,此時雙餌均臥底,而且子線呈彎曲狀態。

中國釣魚人網魚的前兩口訊息當然就被過濾掉了。那“走口”訊息為何不明顯呢?原因是魚轉身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