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與餌料概論凡有經驗的釣者都知道釣魚與餌料、釣點、釣法密不可分,這是構成垂釣的三個基本要素,除此之外還有氣象、氣候、水質等,它們的變化對釣魚收獲的多寡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若想釣好魚,學習一些餌料常識和氣象、水文知識,了解氣候變化對魚類活動的影響,這對垂釣來講是極為重要的。

  競技場上常有釣手說:“餌是釣魚成敗的關鍵”這話是有道理的。從廣義上講,任何人類可食用的食物和植物蛋白質都可為餌。自然水體中的魚類食物原來就較為匱乏,對於魚類來說任何可食的物質都可供它果腹,所謂的“餌”僅僅是人對魚類所給食物質的總稱。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掛在魚鉤上或包裹在魚鉤上能使魚吞食咬鉤的可食性物質就是魚餌。

  餌料的好壞,即魚在一定的時間內攝食的多寡,反映在釣魚上也就是魚上鉤率的高低。魚類對食物的需要不僅僅表現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對某一種具體的食物,而且還受製於環境的變化。在每年的春季,魚類剛結束冬眠,對於葷餌情有獨鐘,但到每年的夏至以後,隨著氣候的變化,溫度的升高,魚類的食性就會因溫度的改變發生變化由葷轉素,更傾向於素食面餌或是植物性餌料。隨著釣魚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提高,餌料的重要性在垂釣活動中越來越凸現,一次成敗的垂釣六成在於餌料,四成在於釣技,這種觀點得到更多釣手的贊同。我國的釣魚人大多數喜用傳統釣法——沈竿底釣。

  常規釣法重視魚餌(包括誘餌和釣餌)的製作和運用,為了使餌料的作用能有效地發揮,就必須先了解魚類對可食用物質的喜好,加強魚類對糧食類、植物類、動物類或是人工合成類可食性物質的認識,這是垂釣實踐活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魚類的食性在魚類學中,魚類的食性被區分為

  一、草食性魚類,二、浮遊植物食性,三、魚蝦類食性,四、底棲動物食性,五、浮遊動物食性,六、腐屑食性,七、雜食性魚類七個類別。

  由於這些魚類的食性不同,因而導致它們之間對食物的嗜好也不同。如果雜食性魚類它開口不忌,葷素皆食,因此,用於釣取它們的釣餌比較寬泛,再如草食性魚類,是以攝食水生,高等植物為主,也攝食附著藻類和淹沒的陸生嫩草及白菜葉片,植物莖花,所以具有此食性的魚類釣餌取向也比較寬泛。

  但草食性魚類往往對植物的顏色比香味還感興趣,很多的時候,它們會對綠色而情有獨鐘,在施釣時,水中如果有小塊綠色的物體,草食性魚類會從水中浮出一口將其吞下,當發現不是可食之物時,立即吐出,從這個經常可以觀察到的現象上。我們可以斷定,草食性魚類偏愛綠色的原因:是因為草是綠色的,按這個邏輯的簡單推理,綠色是草,是它們的可食之物。尤其是在一些非人工養殖的魚塘內,天然餌的匱乏導致很多草食性魚類能浮出水面,在水表中追逐綠色的樹葉,雖然這些樹葉已超出魚類的食性之外,但魚類常常是不得已而為之,以此裹腹。

  筆者曾讀過譚佛航老先生的文章。文章中寫道:因匱乏食物,北京龍潭湖的柳樹葉都被草魚爭食一……,由此想到很多的魚餌廠家,錦龍魚餌,南北魚餌,在生產製造草魚、鯿魚等草食性魚類的釣餌時,刻意地將釣餌的顏色設計成了綠色。我想這恐怕與草食性魚類偏愛綠色不無聯系吧。在直接可作釣餌的生鮮植物中,除了綠色對草食性魚類有較強誘惑之外,植物的香甜,清香可以進一步地刺激魚類的食欲。盡管這些植物香甜,清香濃淡不一,但對魚類的誘惑都是巨大的。植物的香甜是植物所固有的原生香味,也是很多通過用嗅覺來感知植物餌是否可以食用。

  因此,很多瓜果蔬菜不僅具備了魚所鐘愛的顏色,而且還具備了魚所嗜好的香型,成為不用加工,經濟實惠,使用方便,生鮮植物釣餌。如小青菜、菜葉、蘆葦、桑椹、苜蓿草、油菜花、苦樹果等數十種行之有效的釣餌。我們知道,使用生鮮植物作釣餌來釣取草食性魚類,確實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它也是有前提的,因為魚類有認熟不認生的習慣,盡量不要用塘內魚未曾吃過或見過的植物作餌,以免魚因不識餌而不咬鉤。

  筆者曾因這個原因而經歷了多次的教訓。筆者擅長浮鉤釣,在夏秋季常用生鮮的植物作釣餌,來釣草魚、鯿魚。有一次自己去了一個草魚、鯿魚較多的池塘,使用浮鉤釣,當時筆者是有備而去的,釣餌是用鮮嫩的小青菜作餌,釣了1個多小時,還是沒有魚咬鉤。後來意識到這個問題,立刻改用池塘圩埂邊的狗尾巴草作餌,很快就頻頻上魚。

  事後與塘主閑聊,證實該塘從來都是餵草的,若使用青菜是很難釣獲的。

  除此之外使用生鮮植物作釣餌,應盡量選擇若幹枝葉嬌嫩的地方作餌,不要選擇富含纖維的部位作餌,以免魚因植物纖維豐富而懶得咬鉤。除此之外應季應時用餌也是使用生鮮植物作餌的技巧之一,不要用彼時的餌釣此時的魚!中國釣魚人網 整理提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