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種變化的各種不同的咬鉛搭配方式 中國釣魚人網 依魚種變化來將垂釣需求條例化,以便說明各種不同的咬鉛搭配方式。
應付持續遊動不休息的魚,這類魚多在海水上層活動,身軀呈流線型,泳速快,以掠食性為主,代表魚種如拉侖、青魽、紅魽、煙仔虎、花飛等等。因為這類魚會在上層持續遊動,因此釣組漂一點、能夠打斜最好,也就是說咬鉛以平均、分散、少掛為佳。
應付遊泳時“勝似閑庭信步”的魚,如臭肚、白達仔、雀鯛、刺規等都是了。這類魚之所以難搞,其實是因為它們吃餌時都采取隨波逐流的態度,懶得跟水流抗衡,以致釣組越善於跟著水漂,浮標就越難以傳達咬訊。對付這類魚,一般人習慣用大浮標、配重集中、短子線的釣組,但下竿標點必須選擇一下,不要像前述集中配重、短子線釣組那樣在平緩水域下竿,而應找白沫帶、反撥潮區垂釣。 中國釣魚人網 漁具釣魚欄目轉載
應付暴沖式吃餌的魚,如豬哥、吊仔之類的家夥往往不咬則已,一咬就會來個超大魚訊,浮標瞬間栽進水裏幾米深,讓缺乏經驗的人手忙腳亂。碰到這種狀況,釣者要大概依流水速度分段配一下鉛位,線系狀態不要太離譜,基本上魚兒就會來咬。此時必須盡量減少咬鉛的數量,夾附位置也應越靠近浮標越好,讓子線盡量漂得自然些,這樣才能降低它們的戒心、提高上鉤率。
應付在原地細嚼慢咽的魚,此類魚以黑鯛為代表,它們很喜歡“玩”餌,讓釣者明明看出浮標已下沈了一點點,但卻就是沒有進一步動態,揚竿後也不會有什麽收獲。這就要用輕巧浮標、少量配鉛,並盡量減少殘存浮力與釣組的阻力,然後在接近釣鉤的地方加一顆很小的咬鉛,如此就可將細微的魚訊加以放大。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