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鯽魚的幾點技術   2006年的元旦,在我國大部地區遭受雨雪寒冷的時候,老天卻奉獻給雲南地區釣魚人一個極佳的氣象:氣溫7℃~19℃,東南風1~2級。清晨20米外難辨物體的大霧……這些都表明這是一個最肯上魚的日子。借著新年放假的機會,我們三個釣友向迷法水庫進發。傍晚收竿時,戴永貞、李誌忠均有1千克的魚獲,我釣了30條鯽魚,重3.3千克。3人的收獲有明顯的差異,從技術上講,是有一番說道的。

  一是所釣水情的差異

  先說他倆的釣點。①小李選到了一處尖嘴的釣點,由於該庫地勢呈平緩形,投出十余米的竿線後,水深有一米五六,對於冬釣來說,應該是一個較好的水深和位置,可是,在此點上,他一直釣到下午,才釣3條鯽魚,另辟新窩後才有起色。為何魚不咬鉤呢?其中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該釣位平整,原本是海竿釣位,再就是釣的人多。稍有野釣常識的人都清楚,手竿最怕海竿。原因很簡單,海竿長期把餌料投向遠處,已養成魚遠處就餌的習慣,不向近岸靠攏。其二是氣候原因造成的,最近幾日已連續放晴多天,溫度由七八度升至十七八度,魚趨溫向溫度的淺處遊去。②戴釣友選的點倒是比李的淺些,但由於他的漁具是兩用竿帶標釣,越往遠投水位就越深,也有一米五六,與小李的釣位相似。不過,老戴釣獲少的另一原因是,他的釣法上有問題,老戴已六十多歲,眼力、反應都不如年輕人,為了便於觀察魚訊,他使用的鉤線墜標皆粗大,這樣就存在著信號較弱的問題,加上釣得遠,對浮標出現的小信號,來不及捕捉,從而使釣組無優勢可言;其二是用餌太大太硬,他特意帶來的苞谷粑,意欲專釣鯉魚,餌團如大拇指,大餌硬餌使魚的適口性變差而使誘惑力大減。

  我的釣點,由於遵循了來自實踐的經驗和規律,利用晴天淺灘升溫快的理由和機會,專釣淺灘魚,故釣點均選在一米左右的淺水區,並且迎風釣或側風釣,釣位的水通過風的不斷推助,形成活水之勢,並在陽光的照射下不斷升溫,營造出適合魚類覓食的環境。而且這種分析,一開始就被證明是正確的———我在做了窩後,便提竿隨意找了一處不足一米深的水區(我認為天氣好,冬魚也會去淺水),掛上小粒酒糟餌投下,這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稱之為“不叫一刻放過”,意在充分利用時間,爭取多釣魚是十分奏效的。果然10多分鐘,就有了3次魚訊,釣上2條鯽魚,跑了1條,一切都在預料中。後來的魚訊,也充分證實了我的判斷,冬季魚也成群遊向淺灘活動的觀點。

  二是施釣中靈活換餌的差異。

  釣魚如果缺乏靈活性,是很難有大的收獲的,因而把靈活性貫串於每次釣的始終,應是休閑野釣中一個必須的重要技術要領。新年一釣,三人行,各行其是,最終結果各異,除水域因素外,也是出在用餌的靈活性問題上。

  先說我用餌的情況:該水庫的對象魚,多以幾百克至一二千克的鯉魚為主,也有百克至二三百克的鯽魚咬鉤,兼顧草魚。我們了解的很清楚,所以過去都是攜上一包酒糟和大米就行了,這次亦是如此。但當我試釣到3條鯽魚後(以往試釣都是鯉魚咬鉤),似乎感到其他魚是否因為氣候原因不上了?在用餌上仍未調整。一直釣到午間,魚咬鉤越來越遲緩,護中僅有5條鯽魚和1條不大的草魚,沒有鯉魚進窩的跡象,與良好的氣象條件不成正比,我才感到該是換另一種釣法(通常情況下,冬釣鯽魚用蚯蚓,效果是良好的,只是因為蚯蚓臟手,且滑手不易掛鉤,故我很少使用),我找人挖了10余根蚯蚓,將就著掛上了上鉤,而下鉤仍是掛酒糟,入水後,不出半分鐘就見浮標擡升,提竿卻是掛蚯蚓的釣上了鯽魚,此舉奏效,不到一小時就上了10多條鯽魚。再釣時,刺嘴魚鬧得兇,再難有鯽魚咬鉤,換位亦是如此,分析認為此時正值至午間一兩點,太陽最盛,水溫已達最高,小魚異常活躍所至。

為應變魚的吃口,我選擇小蚯蚓釣鯽魚,這是符合當天的各種客觀條件,因此也帶來較佳的效果。但隨著水溫的升高,引來雜魚鬧鉤,就要調整戰術,用變餌來改善現狀了。我立即棄蚯蚓用酒糟,大小也由上午的半粒改作整粒掛鉤。因為此時魚隨水溫不斷升高,魚已更顯活躍,用大一些的餌,更容易誘使大鯽魚甚至鯉魚草咬鉤,而且還能阻止小魚鬧鉤。換餌後,除了一段時間全湖冷場外,從約下午三點半開始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