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釣潮汐簡便計算法
海水有周期性漲落規律,如在每日裏出現兩次大潮和兩次小潮。通過長期實踐、觀察、發現每日的高湖大多出現在月亮的上、下中天(即過當地子午線時)前後。低潮時間則在月出月落前後,並且每日的高(低)潮時間逐日後移約48分鐘,即每天晚48分鐘(0.8小時)。每月的兩次大潮是農歷初一、十五附近幾天,兩次小潮是在農歷的初七、八和量二、廿三附近幾天。人們還發現,潮汐現象同月亮、太陽、地球的相對運動有密切的關系。地球在一定軌道上繞太陽運轉,月亮又在一定軌道上繞地球運轉,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吸引力和離心力,這種力就是產生潮汐現象的基本因素。但實際潮汐漲落的主要成因卻是月球對地球(表層)的吸引力,其次是太陽對地球的吸引力,太陽的作用較小,約為月球的2/5,因月球離地球較近,故此月球的作用較大。
據科學推測是:月球繞地球轉,每一個月(29.5天多一點)轉一圈,當月、日、地三者成一直線時,潮漲落的最大,這時是新月和望月(初一、十五)的時候,當日、月、地三者成直角三角形時潮漲落的最小,這是月上弦(初七、八)和下弦(廿二、廿三)的時候。
但在實際上形成大潮和小潮的時間,並不正好是上述時間,因為地球形狀很復雜,所以各地發生最大潮和最小潮的時間要比理論上拖後幾天。如:山東半島沿海每月的初三和十八潮的漲落最大,而初十和量五前後潮的漲落又最小。
由於地球本身的自轉,使地球上某點與月球的相對位置隨時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每天(太陽約24時48分)為一周期。每24時48分,發生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由高潮到低潮約經過6時12分,由第一個高潮到第二個高潮約經過12時24分。潮汐的時間,在理論上應該與月球的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時刻相符合,但實際上常常推遲。發生高潮和月球上中天相差的時間叫高潮間隙。但各地的高潮間隙又大不相同。如:威海是10時50分,煙臺是10時25分,龍口是10時20分,足見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導致高潮間隙的差異。
高潮時和低潮時的大概計算法:
高潮時=(日差)0.8×(陰歷日子)7-16(上半月-下半月-1.16)十高潮間隙,
低潮時=高潮時-6時12分, 如計算威海陰歷初五的潮時如下:
高潮時=0.8×(5-1)十10∶50′=3∶12′+10∶50′∶14∶02′(即為第二個高潮) 14∶02′-12∶24′=1∶38′(即為第一個高潮)
低潮時=14∶02′-6∶12′=7∶50′(即為第一個低潮)
以上這樣的算法固然準確,但很繁瑣,很難開口就說出來,我們經過多年的海上實踐,驗證,摸索出一種很有規律的簡易計算法。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