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觸到飛繩釣法,其實也就是近兩年的事,我因為求學只身來到高雄,在這裏認識了一群愛好擬餌的好朋友,也認識了我的飛繩釣老師剛仔和西皮,在感受過大眼海鏈的獨特拼勁,從此便深深的愛上這與自然界融為一體的釣魚方式,並陷入不可自拔的地步。

  由於在讀的中山大學緊鄰高雄港及西子灣,這片廣闊的海岸就成為我練飛繩釣常去的地方,只要天氣許可,就會一個人跑到柴山的淺礁區涉水尋魚蹤,或許是地利之便,許多奇怪的魚種常在不經意中被釣上來,有時看見魚卻釣不上,因此研製毛鉤就成為業余生活的一部分了。有時覺得,喜歡擬餌釣的朋友能住在高雄,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因為這裏海水的釣場多,魚種又豐富,且四季更替都有不同的對象魚種可供選擇,想想釣魚生涯若能如此,又有何求?

  其實我玩飛繩的資格不算久,甚至可以說是一位初學者,我在此僅就高雄一帶,個人海水飛繩釣過的魚種為大家作個簡單的介紹,希望對學習海水飛繩而不知如何下手的釣友有所幫助,錯誤之處也請各位指教。

  1、大眼海鏈:主要釣場為愛河西段後勁溪下遊興中橋一帶,標準體長為20至40厘米,六十厘米級的不多見。釣時宜采用O至4號竿能享受其強勁的拉力。前導線以三號碳素線起跳,蝦型或小魚型擬餌,搖擺尾及白雞毛鉤為佳,黃昏或夜間可用波爬毛鉤。由於其拉力強悍,鉤子可采用粗條的管附2至4號自行綁製。一般來說,夜釣的情況多比白天好。

  2、黑星笛鯛:柴山淺灘處有,生存習性與花身雞魚類似,但數量不多,也沒有群遊的習性,同時釣獲的有小沙梭跟魚仔:用迷你蝦誘釣,但釣獲者多為幼魚,在此不多加介紹。

  3、花身雞魚:布於高雄港內修船平臺,淺泥灘或旗津、柴山一帶的礁沙交匯處,一般肉眼目視其群遊嬉戲。由於體形不大,宜用O至2號竿,視水深采用不同升降系數的前沈線,前導線1至1.5號的二尺長,蝦型、小魚型或蛆型毛鉤,魚型毛鉤宜采用不繡鋼珠綁製,以加強其上浮效果。釣時抽線不宜過快,盡量讓毛鉤貼底而行,花身雞魚一般都是群體出現,動作放輕,姿勢放低可以多釣。

  4、小浪人鲹與巴拉金梭魚:主要分布於高雄港內修船平臺及豆仔群集處。適用毛鉤釣的小巴拉金梭魚最大不超過五十厘米,浪人夠也以巴掌以下體型為主,釣時不加前沈線,以小魚型毛鉤或小鴨毛鉤為主,巴拉金魚嘴大,以長尾的雞毛鉤最能奏效。前導線1.5至3號,配合3至4號飛繩竿就可以。

  5、斑點青鱗與真夠小逆鉤夠:分布在第一港口突堤及中山大學海科院前沙灘處,為季節性洄遊魚類,主要釣期為4至6月,出現時幾乎整個海面都是。釣時為了抵抗西南季風,宜采用3號的竿,配合升降系數低的前沈線,以及20鉤子綁製迷你蝦。魚群在水面掠食赤尾時為最佳拋竿時機。

  6、夜行性小魚:廣泛的分布在各港口海域,以擬金眼鯛、天竺鯛科的魚種為主。這些魚種只要天黑就會瘋狂索餌,釣到最後你會覺得很煩,裝備上可采用輕裝備即可,飛繩竿O至2號,1.5號前導線加上約16號鉤綁製的小魚型毛鉤就可以對付所有情況,釣時不需要拋遠,沿著岸邊緩緩拖動就會中魚,只是體型都不大,又脆弱,放生的動作要快一點。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