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釣用餌主要分釣餌和誘餌兩大系列,細化可分為原生餌﹑人工合成餌和擬餌兩類三種。使用商品誘餌在國內海釣界屬於新潮垂釣技術,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高收入高消費釣友,在浮遊磯釣時為提高中魚率普遍使用。

  釣餌

  原生釣餌種類繁多,舉不勝舉。海釣活動中使用最廣泛的依次是沙蠶類﹑小活魚類﹑肉類﹑軟體類﹑節肢類等。

  一﹑沙蠶類

  沙蠶素有海釣“萬能餌”之美譽,是垂綸滄海的“黃金釣餌”。北方海域常見沙蠶有巖蟲﹑巢沙蠶﹑紅沙蠶﹑青沙蠶。另有部分種群分布稀少沙蠶,因使用者較少,加之釣效頗具爭議,在此不作介紹。

  巖蟲:俗稱“肉蛆”。體長20至35厘米,成蟲身體前部有淡藍或淡綠色熒光,軀幹肉紅色呈亞圓柱形,尾部淡粉扁平,體側有密集絨毛狀側線,溫暖季節行動敏捷,逃竄迅速。棲息於礁巖縫隙或礁石根部周邊土壤中,要求棲息地無嚴重汙染,土層較深。黃色土質及風化嚴重酥質巖石內所產品質上乘。海釣旺季售價不菲,整蟲千克240元,即使是殘缺不全的“次品”,零售價亦達千克160元。巖蟲置於冰箱冷藏室中保存,可存活一晝夜。另可鹽漬使用,即將巖蟲用鹽鹽透,晾半幹收起用精鹽拌勻,密封後放冰箱冷凍室,可長時間保存。鮮巖蟲具有色澤醒目,腥味濃重的優點,是沙蠶類釣餌中的極品。不足之處是鮮蟲腹腔肥大,體液豐富,不戀鉤,遠投時極易出現餌鉤分道揚鑣現象。

  巢沙蠶:俗稱“管蛆”﹑“袋沙蠶”。直徑略小於巖蟲,最大體長50厘米,頭部圓柱形有微弱熒光,軀幹明顯扁圓狀,棲息習性和體色斑紋與巖蟲不同。巢沙蠶在泥沙灘塗上用分泌物粘合雜質織成管狀藏身處,下端與沙灘深處洞穴相通,形成地面有“堡壘”,地下有“戰壕”的特殊生存空間,如遇驚擾,迅速逃入沙灘深處避難。體表分布明顯節狀條紋。巢沙蠶售價毛重千克20元,凈蟲含量較少,是沙蠶類釣餌中上品。巢沙蠶保存簡單,直接裝入沙蠶盒,放冰箱恒溫室中,可保存四晝夜以上,如定期在蟲體上淋灑海水,可延長成活期至一周。使用方法與巖蟲基本相同。

  紅沙蠶﹑青沙蠶:俗稱“沙蛆”。體長5至10厘米之間。紅沙蠶對於棲息地各項指標要求嚴格,水質要少有汙染,土質要透水性能良好。紅沙蠶體表乳白﹑淺黃﹑粉紅,脊背中心有艷紅線條從頭部延伸至尾端,與細長身軀比較側足相對發達健壯,產量稀少。青沙蠶分布廣,產量高,對水質和棲息土質要求寬松,體態特征與紅沙蠶不同之處在於蟲體粗壯,稍短於前者。青沙蠶體表淺綠﹑淺黃﹑淡粉,因棲息環境不同而色澤有所變異,脊背處無明顯中心線,側足緊密細小,黃渤海沿線盛產。目前大連地區紅沙蠶售價達到千克120元左右,青沙蠶千克100元,即使是養殖青沙蠶,售價亦攀升至千克80元。上述幾種沙蠶的保存方法類同,可用幹細的河砂,無味的鋸末伴勻,或幹脆與海藻一同裝入沙蠶盒中,青沙蠶能保證存活兩天以上,紅沙蠶保存存活四天不成問題。沙蠶保存過程中要控凈多余水分,分揀出受傷病蟲。掛餌使用多數不需分段,從頭部或尾部穿入,從另一端刺出,余有少部分留在鉤尖外無妨。用整條小沙蠶作為釣餌的優點是釣餌對釣鉤有很強的親和力,入水後蠕動強烈,刺激魚群獵食欲望。紅沙蠶和青沙蠶包括養殖沙蠶是北方沿海使用最廣泛的大眾化釣餌

  二﹑小活魚類

  海釣用小活魚為釣餌常見,但因養殖、保存困難原因,可利用種類有限,淡水小泥鰍和灘塗水窪石塊下無鱗小雜魚經濟適用,被廣泛用作釣餌。

  泥鰍魚:淡水底棲無鱗魚類,易於飼養,售價低廉,生命力強,入水後能保持遊動狀態,是垂釣鱸魚﹑黑鲪等兇猛肉食性魚類十分有效的釣餌。購買小泥鰍做釣餌應選擇背黑腹黃﹑體肥健壯者。泥鰍掛鉤要從餌魚上腭穿入,從背鰭前端刺出,避免傷及內臟,以延長餌魚的存活時間。泥鰍魚售價千克在16元左右,是經濟型釣餌。保存方法水養或用富含水分的水草包裹,用時選取一尾在細沙中滾過,方便掛餌,省時省力。

  小雜魚:近岸灘塗水窪石塊下常見無鱗魚種,有蝦虎魚類﹑鰻魚類等多個品種,體長10厘米以下,最小粗細不及毛衣針。小雜魚耐撕咬,但捕捉困難,使用及保存方法同上。

  三﹑肉類

  牛肉﹑羊肉﹑精豬肉﹑豬肉皮﹑雞肉及各種魚類分解後切丁切條都可以用於海釣釣餌。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