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釣漁場釣魚技巧
為什麽嚴冬季節能釣到魚呢?這是因為水面被封冰以後,水中缺氧,當釣魚者鑿開冰層,露出水面後,充足的氧氣和水接觸了,便會吸引魚類前往窟窿處吸氧、覓食,此時下鉤,便可從冰洞裏釣到鯽魚、鯉魚等。
冬季冰釣能否釣到魚的關鍵是選準垂釣點。要選準釣點,首先是向有經驗的釣手請教,並跟隨他們一同實地學習垂釣。其次是向當地漁民請教魚情、水情和河床結構,以便心中有數。其三是靠自己觀察、摸索、積累經驗。那麽,理想的冰釣漁場有什麽特點呢?一是可選無雜草,由沙、泥構成的硬河底,且應水底平坦的地方。比如,選擇河溝、湖溝有5~6米水深的凹槽處。如果天晴陽光好,可以在朝陽面的淺水區,選擇2~3米水深處鑿洞釣鯽魚。二是可選“草邊”河底,即長有草、蘆葦、菖蒲的地方,以方便魚覓食和避寒。但釣點處的蘆葦、菖蒲草也不能過於密集,否則鉤餌會淹沒在厚厚的枯葉爛草中,使魚很難發現,當然就不會上鉤了。較合適的是把冰眼打在離蘆葦、蒲草邊緣1米開外的地方,這樣魚會很快遊過來覓食上鉤。
冰釣技巧一般指鑿冰眼、看浮標、提竿等三方面。先說說鑿冰眼。冬釣一般使用2~3支漁竿,因此一次需開鑿3~4個冰眼,洞口直徑25厘米左右,洞距30厘米,呈扇形排列,以視野可及、觀標清楚、提竿撈魚順手為佳。在剛開始鑿冰眼下鉤時,為有把握起見,可同時在附近5~10米處再鑿2~3組(每組3~4個洞)備用冰眼,然後回到第一組冰眼處看標釣魚。若無魚咬鉤,可另換一組冰眼去守魚上鉤。如此輪流、反復進行垂釣,以保證釣到魚、多釣魚。
再說說看浮標。夏、秋季時魚食欲旺盛,咬鉤動作大,浮標上浮、下沈明顯且幅度大,看標容易,魚也不易脫鉤,即使脫鉤還有其他魚在窩裏覓食上鉤。冬釣就大不相同了,明顯的“送標”或“拉黑標”情況極少,通常魚咬鉤動作極小,浮標只稍有晃動,如不及時提竿,魚即可能吐鉤。有時在冰面立標的頂部毫無動靜,而沈在水下的立標底部卻左右晃動;此時如果不及時提竿,魚兒就跑了。因此,冬釣時眼應盯緊浮標,稍有動靜即及時提竿。此外,有時剛開鑿好的冰眼,又結上一層薄冰,使水面上的標梢被薄冰結住,浮不上來;有時河底魚把餌料吞入嘴裏後,不遊不動地輕輕品味。對以上這些情況,就得依靠看浮標的仔細與釣魚的經驗了。
冬季冰釣用的漁具雖比夏季簡單,但有其特殊要求:第一,冰釣只需預備3~4副2米以下的手竿即可,因冰眼就在眼前,釣位近,用短竿方便,看標也清楚。魚線不必粗,用直徑為0.20~0.25毫米尼龍絲即可,因冬天魚兒吃餌動作輕微,上鉤後逃竄力量小。魚鉤也用小號鉤即可,如無錫伊勢尼型519~520鉤或中國釣魚俱樂部伊勢尼型4~5號鉤。第二,冰釣要求用靈敏度高、浮力不大的浮標,如鵝毛梗散子標,有5~6粒即可,水面上1~2粒,沈於水中4~5粒,有魚吃餌即有反應。若用立標,也應是浮力小,8厘米以內的棒型標。鉛墜一般應與浮標的浮力相適應,如過大過重,魚兒咬鉤反應遲鈍;如過小過輕,下垂慢,中途被小魚接鉤,或者沈不到河底,也會影響魚兒上鉤率。冬季冰釣,最理想的釣餌是紅蟲。為了增大目標,可在事前用線把多條紅蟲縛在一起,然後放在小盒子裏,藏在胸前的衣袋裏;用時取一把裝鉤,以免紅蟲冰僵。第三,冬季冰釣還有兩樣必不可少的用具是冰鉆和笊籬(竹製或鐵絲製)。冰鉆可以用螺紋鋼或六角鋼自己加工製成,要求尖部成四角型,尖端銳利,長度為80厘米左右,在頂端要裝一個把手或打一個圓眼,並在眼中穿一根繩子。鑿冰時,可將繩子套在手腕上,以防冰被鑿穿時不慎把冰被鑿穿時不慎把冰鉆掉進水裏。還有一種冰鉆是將鋼條尖端加工出螺紋,上端彎成工字形。開鑿冰層時,一手抓住鋼條頂部,一手抓住工字形的中間旋轉,使尖端旋入冰層中穿透。這樣接連鉆上3~4個洞後,把各洞之間冰塊打碎,連成一個大冰洞。這時,再用笊籬把冰洞裏的大小冰塊全部撈出來 ,不妨礙下鉤和看標。若因天氣寒冷,洞眼上再次結起薄冰,可再用笊籬把薄冰撈上來。
最後,要提一下的是,冬季冰釣並非只能在北方冰層厚的河、湖中進行。近年來,我國長江、淮河流域冬季也不乏冰釣者。但由於南方氣候暖,冰薄不能站人,只能站在岸邊敲冰垂釣。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