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何時引入我國在二戰結束不久,羅非魚即被引入臺灣。我國大陸在年代曾從泰國、越南引進,以後又從非洲一些國家引進新的品種。經過專家進行雜交繁殖,改良品種,現我國大約有十多個品種。由於這種魚味道鮮美,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養殖魚種。據說自80年代以後,就成為世界各國競相養殖的優質魚種。
  羅非魚名稱的來由羅非魚原產於非洲,有100多個品種,在國外也有許多不同的叫法。在我國大陸除通常的叫羅非魚之外,在臺灣還叫“吳郭魚”,這是因為吳根輝和郭啟彰最先將它引入臺灣,後遍及全省,人們為了紀念他倆,就將羅非魚叫做吳郭魚。以後又經雜交,稱福壽魚,現漁具店中出售的福壽餌,就是羅非餌。
  我國大陸最早從泰、越等國引入羅非魚時,當時還稱作越南魚。有的羅非魚小時像鯽魚,有人就稱做非洲鯽魚,其實它與鯽魚不搭界,魚類學家將它們分在鱸形目麗魚科。就其外形看更像海中的石斑魚和淡水中的鱖魚。
  羅非魚喜較高的水溫羅非魚品種雖多,但大都喜歡較高的水溫,它們的生存水溫為12~42℃時,當水溫低至15℃時,趴底不食不動,水溫降至12℃時,它就會逐漸死亡。它最適宜的水溫為24~32℃,當然這也是最佳垂釣水溫。
  有上浮習慣羅罪魚雖以底棲為主,但受水溫等外部條件變化的影響,會出現晝浮夜沈的垂直活動:如天亮後隨水溫升高,它會逐漸遊向水的中上層。中午時分,在上層可看到羅非魚成群遊弋。下午隨太陽下落,水溫降低,它又會遊向中下層。晚上沈落水底很少活動。
  奇妙的育兒方式羅非魚繁殖快,一年多次產卵。在水溫合適的條件下,它4個月左右,體長在13厘米、重量在25克左右的小羅非魚,即達到性成熟。羅非魚產卵後母魚口含卵孵苗(有的品種公魚也含卵),經兩周左右即孵出幼魚。小魚苗仍在母魚身邊遊動,遇驚險母魚立即將小魚吸入口中保護,危險過去它又吐出小魚,經幾日後小魚才會獨立活動。由於羅非魚繁殖快,在魚池中幾代同塘,大小同池生長,往往又是小魚多於大魚,那些小魚頻頻咬鉤,提起竿來大都是那些魚子魚孫,給垂釣者帶來麻煩。
  垂釣時如何避小釣大我們在釣其他魚時,往往也會遇到小魚搗亂,眾釣友大都有一套對付小雜魚鬧漂的方法。這些方法也完全適合釣羅非魚。
  可采用不同的對漂、觀漂及用餌方法,避小釣大。
  對漂:將漂調得遲鈍一些,可以略去一部分小魚咬鉤的輕微信息。
  觀漂:可采取小動不理,大動再提的方法。其實大小魚咬鉤還是有明顯的區別。大魚咬鉤,浮漂不論上升下沈,漂態穩重,有力量感;小魚咬鉤時,浮漂輕快亂動,表現出一種漂忽無力感。
  用餌:為避免小羅非魚叼食,可將釣餌葷改素,小改大,軟改硬,能有效地緩解小魚鬧漂。
  采用以上數招,即可達到舍小釣大的目的。
  釣羅非魚用什麽釣具好任何一種釣具都可用於釣羅非魚,但從效果上看,還是用手竿為佳。因為羅非魚屬中型魚,如現在全國釣羅非魚的最高重量紀錄為3.85千克(註),這等大小的魚用手竿完全可以降服。再者手竿靈巧方便。當然,如果水面大或有其他原因,用小海竿亦可。

  魚鉤最好用長柄鉤,因羅非魚口中有牙,鉤柄長便於摘鉤。魚鉤有無倒刺,有兩種考慮:一是羅非魚咬鉤後掙紮力較強,鉤有倒刺不易脫鉤。如果說羅非魚鰭帶刺,為了摘鉤方便。用無倒刺也是可取的,只要釣線不松,即使是鉤無倒刺也不易跑魚。

  釣羅非魚是釣底還是釣浮好羅非魚大部分時間還是棲於水底,所以可用釣底為主。但是在水溫較高的中午這段時間,羅非魚上浮,可以采用釣浮。

  但水溫的變化,還受陽光照射的方向、水邊有無林木遮擋等諸多不定的因素影響,所以僅以時間作為釣浮釣底的依據是不夠的。最好的辦法是進行試釣,先釣底,如果不上魚或上魚不快,可試釣浮,總之要追著魚下鉤。

  用什麽釣餌有人說釣羅非魚就是用葷餌好,其實不然,羅非魚的食性很雜,從幼魚到成魚,每個階段攝食有所不同,幼魚期主要攝取浮遊動物,也吃一些浮遊植物。成魚後幾乎什麽都吃,浮遊動植物、各類有機碎屑、無脊椎動物。在食物缺少時,它還會食淤泥。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各種糧食類餌料它都吃。羅非魚性暴躁貪吃,常發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

  從我們垂釣中使用釣餌看,有人喜用蚯蚓、肉腸等為餌,但是在人工養殖池內,用蚯蚓等肉食的效果,仍不及用福壽餌,或在普通面食中加入一些蝦、魚粉為好。

  嚴防羅非魚硬鰭紮手有人說吃羅非魚刺少,因為它的刺全長在外邊。的確,羅非魚背、臀鰭都是特別尖銳的硬刺,抓它時不小心手就會被紮出血。用手抓羅非魚時,要抓它的前胸無刺部位。最好用一塊毛巾或厚布,蓋住後再抓。

  羅非魚嘴中有牙,如吞鉤較深,不可伸手指去口中摘鉤,一定要用摘鉤器退鉤。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