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餌料的應用寶典 魚類對餌料的反應,取決於它們的感覺器官。不同的魚類,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水域對餌料的反應也不盡一致。
  肉食性魚類對小魚、小蝦等葷餌感興趣;草食性魚類對藻類、水草等植物餌料感興趣。但這並不是絕對的。一般魚類都有貪食期、厭食期和絕食期。有些魚類在產卵後不久的一段時間裏特別貪食;有些魚類在產卵後卻停止進食。魚的種類不同,其貪食期、厭食期和絕食期也不盡相同。鯉科魚類,一般在水溫18-30℃食欲旺盛;鱒科魚類,在水溫26℃以上則難以生活,例如大馬哈魚,即在水溫4℃左右時產卵;尼羅羅非魚的生長貪食期,水溫必須在30℃以上。在貪食期垂釣,效果自然大增;在厭食期垂釣,效果要差些;在停食期垂釣,只能使用錨鉤、蜈蚣鉤拖拉釣法,才偶有收獲。很明顯,釣獲量的多少,直接與魚類的吞餌進食有關。而魚類的吞餌進食,又直接與它們的感覺器官——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和聽覺有密切關系。
  一.視覺。大多數的魚類視覺並不敏感,呈近視狀態者占絕大多數。視覺良好的個別魚類絕無僅有,比如黑鯛,在清澈的水質中能見力竟達數十米,不但能觀察到釣餌的種類、形狀、大小,還能判斷出二毫米直徑釣線的存在。因此,垂釣黑鯛的釣線必須十分講究:細而與水同色。而垂釣其他魚類,釣餌則應適應其視力弱的特點:必須用其光澤、色彩、形狀、動作等條件來吸引魚類吞餌進食。
  二.觸覺。魚類的觸覺器官主要是觸須和側線。它和雷達一樣,能夠敏感的感知外界事物。在水域中如果有兇猛魚類和危險信號,即可由觸須和側線通過神經系統迅速傳到大腦,大腦馬上發出指令,傳給運動系統,立即采取避開措施。在水域中如果發現美味可口的食物,即可遊上前去吞食。因此,釣餌需註意選用軟硬適度、粗細粘滑合宜、新鮮度較好者,方能提高釣獲率。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