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魚餌早已琳瑯滿目且鋪天蓋地,使釣魚人眼花繚亂的都不知道到底是那種魚餌好了,但商品魚餌在野釣的環境中基本不聽使喚,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喜歡野釣者,大多都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土法上馬,幾乎是完全憑經驗來製做出得心應手的魚餌,僅供自己使用。方便、實用、實惠的自製魚餌,已成為野釣者的主打。而且,每人都有一套自己獨特的製作程序和配伍絕招。咋聽之,頗感神秘兮兮的,實際上,也沒什麼神秘可言,只要具有比較豐富的垂釣經驗與吃苦耐勞精神和孜孜以求的毅力,認真研究、講求規範,不難做到。值得關註的是,這些自製的野釣魚餌,雖然品種豐富、比較實用,也頗具特色,畢竟還存在著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等諸多問題。那麼,自製野釣魚餌(本文談的主要是植物性釣餌)時,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為,自製野釣魚餌,前提是必須切實把握“色、質、味、形”四個基本要點:

1、色:即魚餌的色澤、顏色。野釣魚餌的色,必須要“天然”。在大自然中,黃色、淡黃色、紅色、粉紅色、褐色、深綠色、嫩綠色等,是常見的主要色調,它來源於植物的花朵、種子、果實和草葉不同季節的永恒顏色。所謂鯽魚趨黃色、鯉魚趨褐色、草魚趨綠色者,生活習慣使然,並不奇怪。顏色是魚兒的第一視覺,魚餌顏色之是否鮮明,對魚兒是否覓食直接有關。現實中,每種魚類都有自己比較喜聞樂見的常規顏色。要麼是一種魚喜歡顏色不同的幾種魚餌,要麼是幾種魚喜歡顏色相同的一種魚餌;或者是幾種魚喜歡顏色相同的多種魚餌,或者是幾種魚喜歡顏色不同的一種魚餌。釣鯽、鯉、草、扁時,只使用黃色的玉米粒就可以,而單釣鯉魚時,使用黃色或者白色、褐色、紅色的玉米粒都行。這就提醒我們,在製作野釣魚餌時,必須考慮魚餌顏色與所釣對象魚的多樣性和全面性特點。實踐中,魚兒對白色、黑色,卻不是特別的喜歡。所以,,在製作時,應盡量不去選擇這兩種顏色。那種企圖改變原材料的基色而亂加色素的做法更是不可取。

2、質:即魚餌的質地、軟硬度。野釣魚餌的質,一定要既不過軟、又不過硬,軟硬度適中,即要達到“柔然”的程度。實踐表明,在一般情況下,魚兒並不是馬上就去吞食撒在釣點中的幹玉米粒,而是當這些幹玉米粒被水浸泡得有些變軟、起碼是表層變軟後,才開始吞食。原因就在於,剛剛撒下的幹玉米粒太硬,魚兒很難將其順利消化,弄不好,還會因為過度脹胃而造成很大的損傷,甚至脹死。看是智慧低下的魚類,其實也一定清楚這個道理,有過這樣的教訓。我常年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吉成水庫、龍山水庫、岐陽水庫等比較大的水面進行野釣時,一般都是在窩子裏同時撒下幹玉米粒和玉米茬子兩種誘餌。在燉魚湯收拾魚的時候經常看到,先上鉤的魚,都是吃的玉米茬子,後上鉤的魚,胃裏兩種餌料都有,過一兩天以後釣上來的魚,胃裏只有玉米粒。兩種誘餌都有的,雖然彼此只有或多或少之分,但玉米茬子被消化的程度,明顯甚於玉米粒的消化程度。可見,魚兒在覓食時,並不是饑不擇食。其實,長期野釣者,早就明白這個道理。同時撒這樣的兩種誘餌,就是力求使小粒的玉米茬子先發、大粒的整粒玉米後發,從而達到既能夠快速上魚,又能夠連續誘魚、上魚的最佳目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