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又名草鯇、草混、草包等),淡水大型魚類,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草魚。遍布我國除西北高原外的各大水系,成魚最大個體可達50公斤以上,養殖最大個體可達30公斤。在我國南方4---5齡成熟,北方略長,一般3--15公斤的較為常見,是淡水大型魚垂釣愛好者的首選垂釣對象。

  要釣獲草魚,就必須首先了解它的生理習性和特點,以便有針對性的采取行之有效的釣法。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之道。

  一、草魚的習性特點

  1.草魚的食性

  草魚屬雜食性兼草食性,大量的食草是其與其它淡水魚在食性上的基本區別。草魚首先還是喜歡動物型食物,其次才是植物型食物。比如:我們在垂釣過程中,用蟋蟀、螞蚱、蜂蛹、大青蟲、蠶蛹、飛蛾等做釣餌時,就遠比用青草、菜葉、谷物類釣餌的效果要好的多,只是在沒有這些動物型餌料的季節和釣場時,使用植物型餌料也可以釣到草魚。其原因是草魚的食量很大,高級食物根本就滿足不了它的需要,所以只好靠大量的粗飼料來填飽轆轆饑腸,特別是水庫和湖泊中的野生草魚,為了填飽肚子,甚至連草根和硬邦邦的草梗都吃,所以人們便送它拓荒者的美稱。  2.草魚的泳層

  草魚一般是在水的中層,有時也在中上層或者中下層。這要看季節、天氣、水深等因素,特別是在攝食的時候,草魚甚至會到水面或者水底。除了季節、天氣、溫度、水深和人為等因素對草魚泳層的影響之外,影響最大的就是食物了,因為草魚的食量大,總是吃不飽,除了天擦黑和放亮時的兩個變光期之外,其余的時間幾乎都處於覓食狀態,那裏有食物就到那裏,傍晚和夜間會到近岸的水表,探出頭來拽拉岸邊伸向水面的草葉,這一點恰好為垂釣者判斷水中有無草魚創造了依據。

  3.草魚的其它習性、特點

  因草魚喜集群遊動,其泳層淺且不固定,所以更容易受驚,因此草魚有喜靜怕驚,喜暖怕風等特點。由於草魚遊動迅速,所以其攝食一般為掠食性,對釣組的靈鈍要求不高,漂像多為黑漂、大送漂、或者是快速的移動。

  二、選擇草魚釣位

  根據草魚喜靜怕驚的特點,首先要考慮選擇僻靜的釣點,如果僻靜而且水混,水深1米左右的釣點就可釣到草魚,但如果水清,就要選擇2--5米之間的水深;在地形方面,最好選擇水中孤島或草叢的近旁,麥收之前要選擇向陽一側,麥收之後就要選擇背陰一側,如果是風天,就要選擇背風的一側。釣草魚水底地形並不重要,主要看水面之上的地形,即便是采取底釣的釣法,也和釣鯉魚完全不同。比如釣鯉魚要選擇水底深淺交界處的深水處,就是陡坎的下沿,而釣草魚時,如果遇到水底深淺不平的情況,就要把餌鉤下在水底的高處,也就是陡坎的上沿,因為草魚絕大部分時間遊在水的中層很少貼著水底覓食。

  如果有與大水面相連的小水面,只要這個小水面夠僻靜,且有一定的水深,哪怕水面不是很大,也是釣草魚的好位置,甚至比在兩水面相連的狹窄部位要效果好。因為在這樣的小水面,草魚的食物一般來說要遠比大水面中豐富,而草魚又是個永遠都吃不飽的大胃口。

  要是在近水的岸上有一棵或幾棵大樹,那麼在近岸的大樹下也是好釣點,特別是當風向是從大樹的方向吹向水面的天氣,如果是連續兩到三天都是這個風向,這裏就是絕好的釣點。

  在進水口水流的側邊(要躲開混水)或稍遠一點的位置也是草魚的好釣點。但出水口效果不好,這是草魚和鯉魚的不同,鯉魚主要是喜緩流,進。出水口都是好位置;而草魚主要是找食物,出水口效果不大。如果是水庫或者湖泊與之相連的河汊則令當別論。這些與水庫或者湖泊相連的河汊口當然是釣很多種魚都要選擇的好釣點。

  釣草魚和釣鯉魚在依據岸邊地形選位時是有區別的,鯉魚要選擇岸邊向水中突出的部位,而釣草魚,我一般更喜歡選擇岸的灣底,這裏一般多有水草,而且背風。釣草魚是選擇下風口還是選擇背風處這一點,資料上眾說紛紜,但我在垂釣草魚中的感覺更傾向於後者,原因有兩點;一是我認為草魚有喜暖怕風的特點這一說法是正確的,二是在無數次的垂釣實踐中明顯的感覺到釣背風處比釣下風口效果要好的多。但如果是在水比較肥的池塘則應該選擇下風釣位。

  在水庫和湖泊等大水面做大窩連續釣幾天,最好選擇離岸較遠,水深在3--5米的釣點,若找不到這樣的淺水區,就只好采取懸釣、浮釣或者釣比較僻靜的近岸了。

  三、草魚的幾種有效釣法

  1.立草捆底窩釣法:

  在自己的釣魚工具中,最好有一把能配套安在抄網把上的小鐮刀頭,把這個刀頭擰到抄網把上就可以作鐮刀用。到了釣點以後,可以用這把刀割一些岸邊的草,把這些草捆成不是很大的草捆,在草捆的根部捆入一個半截磚或者石塊,使草捆腳重頭輕,拋入水中後可以直立在水底,每個窩拋入這樣的草捆3--4捆(要是水面較小,2捆即可)。做這樣的立草捆窩,最好選擇水深2--4米的釣點。窩子打好後不要急於垂釣,要先調整好釣組,方法是:先在草捆窩的一旁找底,找到底以後,再根據你捆的草捆的高度,將浮漂向下移動,若草捆的高度是30厘米,那麼浮漂就要向下移動40--50厘米,使鉤在垂釣時要懸在立草捆窩的上方10--20厘米的水層。調試好釣組之後,要耐心等待,當發現窩中有碎草泛出或有草魚星時,即可下鉤垂釣。釣餌最好使用蟋蟀、螞蚱、蜻蜓、大青蟲等,如沒有也可使用嫩玉米粒、南瓜花、嫩香椿葉、青菜葉、嫩蘆葦芯等。只要窩中有魚,會很快上鉤的,浮漂晃動或小幅度上送,不要急於提竿,就等黑漂或橫向大幅度移動時再提竿。這種釣法用手竿或磯竿雙鉤加漂釣都可以,但最好不要使用串鉤,容易拉住草捆跑魚或將草捆拉離窩點。用單鉤或雙鉤都可以,關鍵是要使鉤餌懸在草捆窩的上方20厘米以內的水層。這樣即可以讓魚很容易找到餌鉤,又不會使鉤掛住草捆。

  2.草兜底窩釣法:

  準備幾個裝大蘋果不會漏掉,但裝雞蛋卻會漏掉的大眼網兜,到達釣點之後,割岸邊的嫩草塞入網兜,將網兜塞滿,如籃球大或略再大一些,每個網兜裏仍然要裝入磚塊或者石塊,以使草兜沈入水底。每個窩可拋入3--5兜。其它的方法與上面的草捆底窩釣法相同,不再重復。但草兜底窩比草捆底窩的優點是持續時間長。草捆底窩很快會被草魚把草捆拉散,做一次窩最多只能釣一天,如果魚多,連一天都堅持不了;但草兜底窩卻不會散可以持續幾天時間,很適合在水庫連續釣幾天時用這種方法。

  3.浮草把釣法:

  攜帶一卷超市裏用的那種捆紮塑料繩(或者其它的細雞網繩。廢魚線),到達釣點後把割來的草,捆成拳頭粗的小草把5--6捆,依次相隔50厘米捆在繩子的一頭,在繩子的另一頭捆上一塊磚頭或者石塊,石塊與草把之間的距離視水深而定,將捆好的石塊和草把拋入釣點,石塊沈底,草把要全部漂浮在水面上,這樣草把就不會被風吹走,再割一些草扔到漂浮的草把上,一個固定的浮草窩就算做好了,後扔到草把上的散草,會有一部分順風漂走,這不要緊,正好可以加快誘魚上窩的速度。釣法基本上與前面說的大同小異,只是改變一下所釣的水層,餌鉤入水30--40厘米就可以了,當然要把餌鉤打到浮草的邊沿最好是靠大水面的一側。

  4.底窩包食釣法:

  這種釣法與包食底釣鯉魚基本上一樣,區別只是釣點選擇和所用餌料略有不同。選好釣位之後,把配製好的窩餌打入釣點,待窩中有草魚星泛出或水面有草魚翻動時,即可下鉤垂釣。餌鉤的裝鉤方法是:先在鉤上掛上麥粒、玉米粒、蚯蚓、商品草魚釣餌等任意一種內餌,再在外面包上一層打窩用的餌,包好的餌鉤如核桃大小,要將包料捏緊,餌鉤入水時要盡量避免響聲,入水之後外包料會很快溶散,掛著內餌的鉤就就躺在溶散的包料上,很容易被魚發現和吸食。而且這種釣法每一鉤都有餌料續窩,不管釣多長時間都不用特意補窩。在此向釣友們介紹一兩種底釣草魚的窩餌:(1)顆粒飼料40%+麥麩20%+熟黃豆粉10%+玉米片10%+碎韭菜10%(或者碎香椿樹葉)+酒泡小米10% (2)嫩玉米粒20%+碎大米。小米10%+麥麩20%+碎波羅皮20%+顆粒飼料20%+40度以下曲酒10%。

  5.水庫大窩拋竿釣法:

  這種釣法簡單適用又過癮,是我最喜歡用的方法。把幾十斤甚至百斤以上的玉米粒,攤在馬路上讓過往的車輛壓一下,壓裂紋而不碎即可,然後用水泡3--5天後把水倒掉再用曲酒拌一下,再拌入一些麥麩。(若把玉米粒煮熟更好)。然後到釣點後找好釣位,把拌好的玉米粒一次或數次打入窩點,窩子要打成長帶狀,離岸30--40米最好,用拋竿串鉤或者炸彈鉤掛玉米粒釣帶狀窩的兩頭,可連續出大魚。我曾經在水庫一次打入180斤料,三人連續釣7天,獲草魚。鯉魚400多斤。特別是夜間,出的都是大魚。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溫差很大,各處的水情魚情都有不同,各地的釣友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切不可死板硬套。

  聲明:轉貼請註明文章出處和原創作者署名,不得編、簡文章內容,斷章取義。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