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臨,我們應該在水庫的哪些水域做窩呢?有釣友說,古釣諺不是有:“春釣淺”之說嗎,那就釣淺吧;有釣友則認為,春天仍然是雖暖猶寒,水溫低,魚兒在深水活動,要釣深……所雲不一而足。

從長期實踐中得出這樣的體會:我們對春釣水位的深淺認識,應該依據出釣時的月份和當時的氣象來劃分。月份不同,決定著三溫(即氣溫、水溫、地溫)的變化。常在水庫釣魚的朋友都知道,雖然同屬春季,早春二月與暮春四月相比,由於溫度的大幅變化(這個差距就我們地區而言,可以由十幾度升到二十幾度),不僅帶來了大自然陸上的物候生長趨勢的差異,而且水中魚類的生存條件也大為改變;氣象有異,則會短時間內影響魚類的生存環境,也使釣點由淺變深或由深轉淺……

魚類的趨暖特性最為突出,它們甚至可以提前二三天預感到未來天氣的變化,而作好防備,表現出覓食積極,或緘口不動。基於春季不同的時段和氣象,形成的溫度或高或低,給魚的活動帶來變化,我們在垂釣過程中的應對措施也要隨之而變,一般原則是,溫度高釣淺,溫度低釣深,仲春最宜釣不深不淺。而且在實際垂釣中,我們還會隨著一天中的氣候變化而臨時改變著所釣的深度。

釣深的理由

把握住詳盡的時間認識和對氣象變化的規律,用於指導我們的每一次春釣,做到有的放矢,就能實現釣深而有所獲。

①春初釣深。各地因氣候差異大,溫度高低不一,在我們滇東南文山、紅河一帶,常常從年初的1月下旬就能感受到春風拂面的景象,而在陽光明媚的日子,會見到水庫之魚躍水的快樂鏡頭……然而,“三溫”仍處於冬天的後續階段,寒冷仍是主流。水庫之魚的活動範圍仍很狹窄,仍然窩居於較深水域。只要到水邊留心觀察,一米深的水下透明度較高,少有濁色,這說明淺水不是魚的生存條件(這並不是絕對的,有的年份,淺水亦有魚可釣),找2米以上深水做窩,才是明智之舉。初春的氣候還有一個明顯的現象,早晚寒冷。即便白天天氣晴朗,甚至把人裸露的手腕曬得生疼,但上午10點前、下午4點後,氣溫便會大降,魚常在這兩個時段的前後,咬鉤率銳減,因此即使釣深,我們也要把握好下竿的時機,不要錯過魚肯咬鉤的時候。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