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魚塘混養竿坑垂釣技巧
一些放魚、也常換水但長年不清底的竿坑,夏天因為爛泥臭底的現象不少見。我如果不是去年釣魚時,為了撈回掉落水中的浮漂。也不會了解到臭底魚坑的“遺臭”:那年夏天,我在市南郊北湖公園一收費魚池釣混養。據說多大鯽大鯉,垂釣中感覺此坑魚密度極低,釣底漂相幾乎無口可言。半水小鯽魚、白鰷不少,魴魚偶爾來一條。郁悶之間,殊不知前後竿魚情大變。前一竿半水中小鯽,再拋竿上鉤的小鯽魚下面竟然跟了一條斤半的鯉魚,抄魚的時候不小心。主線一下子從竿梢上脫落了。我顧不得魚了。只是惦記著大線上那只寶貴的“悟道”硬殼羽毛軟尾漂。
於是趕緊下抄網,將漂子搭上來。就在人從小釣箱上起身,紮馬步,左手捏漂,右手預備扔掉抄網,把大線拽上來的時候。人不知怎地,小腿一軟、一個趔趄,一頭栽進了前面的水裏。當時只是感覺迎面一涼,人的雙手已經按住池底的軟泥,身體不住的向深水中滑去……我連嗆帶驚嚇,雙手在水中亂抓了半天。方才抓住一把身邊垂落到水中的的葛藤,立起身來。水不深,沒腰。只是泥太軟,如果不是魚池老板拿一個粗竹篙把我拉上來。可能還要在這軟泥中陷的更深』
人上來之後,我見浮漂未丟(好在及時撒手,人下坑的時候漂子掉落岸上了),回身坐到另一側的池邊,預備清洗一下腳上粘滿黑色淤泥的涼鞋。不伸手不知道,脫下鞋子的瞬間,那股惡臭的味道直沖腦門!不形容也罷……人且如此難受,況乎魚?也就在這水深只有1米多的地方卻能離底釣到鯉魚。
具體魚情具體分析,還應該考慮到釣場中的情況,比如魚的種類、密度、來源等。夏季,活魚的運輸過程傷魚嚴重,通常竿坑的魚一般都是來自附近的魚塘,而競技池的魚情則比較復雜。因為很多的競技池會根據主辦方的要求,有臨賽前往池內補充一批新魚的習慣,如果池內的鯽魚多,可能還會有很多當年的夏花小鯽魚苗。除了小麥穗,它們也是鬧鉤的小“幫兇”,因為新、老魚群融合需要一定的時間。
而且塘中老魚的密度不是太高的時候,新魚還有紮堆轉坑、熟悉探索新環境的現象。為了熟悉新環境,新放入的魚群一般至少需要兩到三天,多則十天半個月才穩定下來。池塘越大,熟悉環境所消耗的時間也就越長。在新放的魚群不夠分散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一種釣魚人之間一轉坑就輪番上魚的現象。在魚群沒有到你面前的時候,只能是糗著釣老魚、養住窩子等新魚。誰留住魚群的時間越長,誰也就越容易收獲不菲。
窩子除了新老魚的問題,還有魚種的分布問題。國內大部分的竿坑和兼營競技的標準池都是混養,北方一般都是鯽魚、鯉魚為主,兼顧草、魴、鰱鱅。對外開放的按天收費竿坑,往往是以鯽魚鯉魚為主,有著相對數量較少的大體型的草魚、鰱鱅等。鯽魚均在半斤以內,多是1~3兩大小。鯉魚規格在半斤到2斤左右。另有少量5—10千克的大體型草魚,鰱鱅等,而按重量收費的魚池多數是直接放養達到上市體型的成品鯽魚、鯉魚。
另有一些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美國回魚、青魚等),這類竿坑一般沒有太大體型的魚。因為按斤收費的魚池收費較高,以接待性和團體性的消費為主,平時去得人數比較少,往往池塘內魚的密度比較大一些,一些釣混養為主的釣魚比賽也往往選擇在這這種按斤收費的釣場進行。其實一些地區的混養競技池除了接待比賽和平時練竿之外,經營性的釣魚收費也往往是按斤收取的。練竿計時收費、帶走魚獲時稱重計價或限製數量,也是很多經營競技池的商家沒有比賽時的謀生之道。
一般在混養坑垂釣有“天坑魚稀、斤坑魚稠”的說法。雖然個人認為不完全準確,還是建議是大家釣竿坑時,針對性的主攻數量較多、品質較好的一種進行垂釣。鯽魚多、鯉魚少,當然是在餌料線組上主攻鯽魚兼顧鯉魚。如果想要追求上魚的質量,只能是針對草、青、鰱鱅等。休閑釣可以容許有較多的功夫來“守”或是“糗”大物上鉤,若是比賽,根本不會有這等閑工夫。釣魚比賽講究的就是速度和效率,放棄“一尾魚定天下”想法。所謂: “釣最多的魚靠功力,釣最大的魚靠運氣”。咱們絕大部分人指望不上交好運,還是求穩,用最可靠的方法多提升一下自己的基本功吧。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