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和釣友張全中、老楊一起在寶雞長壽溝一號庫拋竿,一天時間裏,張全中釣友就跑魚七八尾,入護的才四尾魚。下午收竿,我們一起在西關的小飯館用餐,利用吃飯時間一起談到了今天跑魚的原因。我們共同總結了以下幾點,供釣友們在秋釣中參考。

大家知道,發現浮漂有魚訊,第就是要迅速揚竿,從發現動作到中魚,也就幾秒鐘時間。當我們發現動作,首先傳送到人的大腦,再由大腦反映到手上,釣竿的長度,加上線組的長度,到釣針刺透魚嘴,這個過程最少也需要三秒多鐘時間。對於揚竿的速度和力度,這是一個無法用語言能夠表達的,在我們的實釣中,有人揚竿輕微,中魚後,穩穩當當遛魚,就很少看見人家跑魚,原因是他們刺魚的動作比較輕微,魚還沒反應過來,就被遛翻入護了。如果我們雙手揚竿,刺魚的一瞬間用力太猛,魚就會感到特別疼痛,它會用盡全身力氣,拼命掙紮,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切線跑魚的情況發生。一般情況下,我們的釣針是按照魚的個頭大小來選擇的,釣大魚用大一些的釣針,釣小魚就用小點的釣針。也可以說是按照魚嘴的大小來決定的。(在我們的實釣中,小鉤細線釣上大魚的情況也是時有發生的,這也說明所有事情並不是絕對的)。

如果我們釣小鯽魚,用大號釣針,小鯽魚本身嘴就小,太大的釣針加上餌料團,小鯽魚是吸不到嘴裏去的。如果我們釣大型魚類,用較小的釣針,餌料再開的稍微硬一些,當看見浮漂有動作,揚竿時就會把餌料和釣針一起從魚的嘴裏抽出,經常發生有動作而不中魚的情況發生,或者感覺掛住魚了,又脫了鉤,使魚逃之天天。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的釣針使用時間太長,釣針已經很鈍了,造成揚竿的那一瞬間,釣針並沒有刺透魚嘴,只掛住了一層薄薄的魚嘴皮,魚稍一掙紮,就會撕裂嘴皮而逃。對於這種情況,我建議釣友們不要可惜一副子線兩個釣針而跑了魚,應更換一副新子線、新釣針。

一部分休閑釣的釣友有個習慣,都喜歡用較硬一些的釣竿,這種釣竿中魚後比較容易控魚,能在較快時間內,把魚遛到跟前來,也比較節省時間。這對於打比賽釣混養是個較好的選擇,但對於平時休閑釣的釣友來講,我建議選用較軟一些的釣竿,上一條魚不容易,時間也不很緊張,中魚後不要著急,慢慢遛,中一條是一條。如果我們選用一支太硬的釣竿,又急於把魚遛到跟前來,就很容易造成跑魚現象。線組的選用也是一門科學,有些釣友,無論釣什麽魚,老是一個線組,那是不科學的,一般情況下,釣大魚所用的線組要稍微大一點,釣小魚所用的線組要稍微小一些,大線組釣小魚,因小魚的覓食動作比較輕,所以顯示在浮漂上的動作也就很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頓,浮漂反應出的動作不很真實,揚竿吧,不中魚,不揚吧,又怕耽誤中魚機會,往往會給人們造成猶猶豫豫,想揚竿又不敢揚竿。如釣大魚用小線組,很容易造成中大魚後切線跑魚的情況。

所以,在混養池塘拋竿,線組的選用要講究適中,我一般用的是1.0主線、0.6子線,這樣的線組,可以說是大小通殺,釣兩三千克左右的鯉、草魚,只要溜魚方法得當,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釣250克左右的小魚,也不失浮漂的靈敏度。要麽,就不要怕麻煩,準備兩支釣竿,一個大線組,一個小線組,依據窩子裏的魚星和漂相來分析,什麽魚進窩子,就用什麽線組來應對。

在我們平常釣魚的過程中,依據魚情,我們要不停地調整著我們的浮漂,如氣候較冷,魚口很差,我們就要調靈釣靈,如小雜魚鬧漂,我們就會調靈釣鈍,或采用跑鉛的辦法,抓魚在水下覓食的真實動作。浮漂的動作是千變萬化的,從浮漂入水到著底,在浮漂下擺的過程中,程寧老師能講出十幾種浮漂語言來,在我們平時的垂釣中能夠掌握的就是拉黑漂、送高目、有力的下頓、中途截口、顫漂、磨漂、下沈過程中和上送過程中的停頓等。但在特殊情況下,魚口也會發生變化,這時,我們就要靈活運用了,如天氣的因素,熱天的魚類大部分覓食的動作比較大一些,而冷天魚覓食的動作就相應小一些。還有天氣變化時魚口也會發生變化,天氣晴朗,氣壓合適,魚的覓食動作就比較明顯些,相反氣壓太低時,魚的覓食動作就小而輕了。這就要靠我們平時經驗的積累和靈活運用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