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浮漂調釣靈鈍問題,釣魚界有相反的兩種不同說法,前說“調高靈”,後說“調低靈”,至使許多新釣友由此感到困惑、迷茫。

    下面就本人實踐及對前人經驗的理解,談點個人看法,歡迎共同探討。

    沒規矩不成方圓,萬事如此!釣魚的永遠是釣魚的,平時說點昏話大話不算啥,然而一旦上升到文字理論或定義,就要有一份尊重科學、尊重大眾、考慮周全、長遠的嚴謹態度了,您說是不是?

    釣組調釣靈鈍,其實說的是釣組靈敏度。

    什麽是靈敏度呢,舉個例子,也是一般常識,浮漂動作多為靈 動作少為鈍(愛動為靈 不愛動為鈍,不分上下方向);小船顛簸為靈,大船平穩為鈍——鈍者,穩定也!

    很巧合,生活中 一臺收音機的“靈敏度”也有同樣的定義方式:除先天設計製造因素外,也可以通過某些部件來進行調整,調得臺多信號多,就是靈敏度高,臺少信號少,就是靈敏度低,即‘鈍’。此時如果一位名人站出來宣稱,俺這臺收音機的聲音大,俺這臺靈敏度高,那就錯了,數百年延用下來的靈敏度定義就亂了。聲音大,只能說明您這臺收音機‘功放’部分比較好或功率大而已,並不說明它靈敏度高。

    同理,如果我們把浮漂單純下沈信號的大小或簡單中魚多少來作為釣組靈敏度的定義依據,顯然也是不合適的,且很容易由此造成靈鈍概念上的混亂(其實釣界某些人為的概念混亂已經有年頭了)......

    收音機還有諸如‘信噪比’等項參數指標(雜音大小),這與臺釣‘調低避口’道理相似。

    現在再談釣魚,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統一把反映魚訊的浮漂信號的多少,來作為釣組靈敏度(靈鈍)的定義標準呢?我認為應該這樣!科學的東西往往是最通俗的易懂的!而臺釣的‘調高靈釣低靈’,就是以此為參照標準的。

    說實話,俺平時對靈鈍字眼不太註重。若非要提靈鈍不可的話,結合魚情水情,我覺得釣組中應存在幾方面的靈鈍:

    1、是釣組配伍靈鈍,配好了就靈,配不好就鈍;

    2、是漂型方面的靈鈍,用對了漂型就靈;

    3、是底鉤狀態靈鈍,調高靈釣低靈(臺釣理論),咱何必非要顛倒人家呢,人家可是有道理的哦;

    4、是上牽力靈鈍,上牽力合適才是靈,大了小了都是鈍(‘調低靈’片面了)。

    綜上,我個人認為,即談靈鈍,就要結合釣組整體談(即‘綜合’來談),我的觀點是,一般魚情正常浮漂調釣(釣組配置合理),調中段最好。

    舉例:

    先說一支均勻10目漂,極端輕口魚情底釣(小鉤輕餌調幾釣幾),任何人可以去試。

    假設調在5目以下(不一定是準確5目),浮漂多半會 上升動作少下沈動作多(調得越低這種現象越明顯);而調在5目以上正相反,上升動作多下沈動作少(調得越高這種現象越明顯),這就是上牽力(即所謂剩余浮力)在左右著釣組和信號特點(釣組本身的上下行能力)。而那個‘臨界點’(上牽力合適處),信號最多也可能最誇張。

    還有重要的一條就是,該點綜合抗幹擾能力最好(包括表面張力,水流等方面幹擾)。

    一般釣組,魚口很輕很小的話,如果我們把調目定得太低,浮漂根本悠不起來!何談其“靈”呢?魚口輕到一定極限時,拉不動鉛墜,結果很可能是:要麽沒口 要麽死口 要麽吐口...... 實戰中,有經驗的人恐怕誰也不會只抓下沈信號,而放棄上頂的入口信號吧?既然‘調低’會掩蓋某些前期信號(多少釣手的切實經驗),這‘靈’又從何談起呢?

    記得以前俺曾經寫過:“調2釣2與調6釣6的底鉤狀態是不一樣的”!現在我依然這樣認為,大家可以驗證。

    再說說大漂小漂,小漂靈 大漂鈍,幾乎人人認同對吧。它的原理是什麽呢?是排水量(也就是入水體積和阻力)的大小!

    大漂小漂,哪個入水體積小?排水量小?阻力小、容易動呢?回答是“小漂”對嗎(與大船小船同理)。

    那麽,同套釣組調高與調低,誰加鉛少、排水小、阻力小,容易動呢?大家自己都可以試。

    浮漂調高調低,熟靈熟鈍,面對的是天下釣場所有魚情,不局限於比賽池(靈了不見得就好的道理誰都不難懂)。另外浮漂調高調低,同樣還有釣魚意識方面主動進攻或被動防守等不同目的,調高了動作多,利於聚魚主動進攻的思路和道理,大家都能貫穿思考的。

    釣魚方面,基本概念應該統一,不應長期混淆,或拿一句‘上魚就是硬道理’之類的話來遮掩,畢竟我們已處於信息時代......釣組靈敏度,應該更向生活、向大眾化靠攏!

    在此直言,歡迎探討。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