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釣魚的十忌。

    一:下竿無魚訊,餵窩就不停

    釣魚餵窩,目的是要誘魚集聚,以便釣之。但是很多時候,撒了餵料,不一定有魚進窩,即使有魚進了窩,也不一定會咬鉤,這裏有天時、地利等諸方面的原因。出 現這種情況,釣者要冷靜地多加分析,不要片面地認為“魚還沒有餵攏”,繼而又時不時地焦心撒餵,甚至越餵越多。這種餵法,別說食料浪費可惜,即使有魚,也 會因誘料過剩使它們只揀地下食,難咬鉤上餌。

    二:多時漂不點,換窩就頻繁

    野釣,一般習慣餵3-5個窩點,這很正常,也值得推廣。但在試釣換窩的時間差上,應按魚類一年四季不同的活動習性來考慮。在仲春後的夏秋時節,最快一般也 要30-40分鐘;冬天,由於它少吃、少動,餵窩後,至少要兩個小時以上,甚至更長一些的時間才會有魚訊反應。

    三:釣位站高坎,起魚手提線

    野釣時所選的岸邊釣位或許是個斜坡土坎,或許是堆亂石橋墩,這種居高臨下的位置,雖利於看漂,但不方便起魚。尤其是在釣上200克以上的大鯽或其他大型魚時,切勿為了省時、省事而手提線。

    四:一見中大魚,高興就犯急

    中了大魚釣者在高興之余,心急操竿不當而造成主觀失誤的現象更是常見。所以,上了大魚,釣者首先必須保持良好的平常心態,冷靜對待,巧妙周旋。切勿犯急強拉。

    五:不改老習慣,夏秋用多竿

    很多人常年不管什麽時候出釣,總習慣用2-3根釣竿,有的甚至用4-5根手竿擺成扇型垂釣,意在竿多,窩多,釣魚多。但有時候,恰恰是這根竿子魚在 “動”,那根竿子漂在“點”,抓了左邊起竿早,再抓右邊起竿晚,往往顧此失彼,竹籃打水。當然,若在初春和冬季,魚兒少吃、少動的這段時間,掛蚯蚓這類葷 餌垂釣,多采用2-3根竿子,確實既不礙事,又能蠃得更多的中魚機會。

    六:竿插石縫間,起竿用手搬

    拋竿野釣,很多釣友都習慣把竿頭的鉆子深深插入硬質的泥土或石縫 裏而不再用其他固竿架,起魚時,往往來不及抽竿上揚,就手握竿把朝上一撬以應急。這種起竿方式,不僅竿梢上揚的高度不夠,使本應繃緊的釣線因松軟而且難以 帶動漁鉤有力地刺進魚嘴,還多會撬破竿頭或搬斷竿身。

    七:釣魚一下竿,餌硬久不換

釣大魚要死守,是針對大魚比鯽魚稀少,且一般不會輕易攝食咬鉤而言。“死守”,要“死”中有“活”。即:在大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