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釣法的推廣和普及,使釣技理論的研究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是在浮標的調整問題上卻始終存在著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種認為調目越高釣目越低越靈敏,換句話說就是調目和釣目的差值越大越靈敏;另一種說法認為調目越低釣目越低越靈敏。本人認為上述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局限性。科學的釣組靈鈍觀是在具體魚情水情的前提下,分析餌重、浮標的剩余浮力、水表面的張力三者哪一種是影響魚吃餌的主要因素,通過對魚漂的調整減小這一主要因素對釣組靈敏度的影響,從而形成合理的調釣方法。本人的釣技水平同大師們相比相差十萬八千裏,之所以敢於將自己的觀點談出來,是想通過釣友們的批評來驗證我的觀點,如果我的觀點對釣友們有點幫助,那更是意外之喜。一、幾個概念性的問題  為了便於講解的我觀點,先將幾個模糊和容易混淆的概念做如下定義:

    1.線組和釣線。線組是指魚漂、漂座、太空豆、釣線、鉛皮及座、八字環、鉤組成的體系;釣組是指整個線組加餌料和釣竿等組成的體系。   2.調目和釣目。調目是指空鉤不掛餌不觸底調整魚漂時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數;釣目指掛雙餌垂釣時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數。

    3.魚漂的靈敏調整區間。從調釣目數相等到調目減釣目差值最大這一區間,釣組的狀態是由餌重全部被池底承擔過渡到餌重全部由魚漂承擔。這一區間的大小是由餌重決定的,這一區間體現在魚漂上的目數多,魚漂的靈敏調整範圍就大,餌料輕則相反。

    4.魚漂的遲鈍調整區間。從調釣目數相等的不靈不鈍狀態到鉛墜剛觸底狀態,這一區間反映在釣組上是釣目大於調目,釣目和調目在漂尖上表現的最大差值等於雙鉤重。比如雙鉤重等於3目,釣目高出調目的量不會超過3目。即使繼續加長水線,只要鉛墜不落底,只能造成子線彎曲,但釣目不會增加。

    5.極鈍區間。從鉛墜觸底雙子線臥底以後的所有區間。實際上這時已經不能叫做懸墜釣法,但在小雜魚多的水域可發揮較好的作用。

    6.靈敏和遲鈍的含義。魚用同等力量吸餌時,靈敏的含義有兩層,一是魚漂的位移量大,二是吃餌同魚漂的位移同步發生。而遲鈍的含義則正好相反。

    7.最靈點和上下遲鈍。雙鉤掛餌半水調漂尖成平水,去掉雙餌漂尖顯示的調目即為該支魚漂當時的最靈點,在此狀態減小調目可以造成下遲鈍,增大調目可以造成上遲鈍。餌重不同的情況下,魚漂的最靈點在漂尖上的位置也不相同。在實際垂釣中,最靈點的意義並不大,它只作為上遲鈍和下遲鈍的分界點。

    二、影響釣組靈敏度的因素

    魚在吸動餌料時,要克服釣組的重量,水的浮力(包括水對釣線、墜、鉤、餌等及對魚漂的浮力),釣組移動時水的摩擦阻力,水的表面張力。上述因素中水對線、墜、鉤、餌、太空豆等的浮力,水的摩擦阻力基本不變。那麽影響釣組靈敏度的變量因素只剩下釣組的重量(其中的變量主要是鉤餌隨著魚漂調釣目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魚漂的浮力及水對魚漂的表面張力。其中,魚漂的浮力一部分用於平衡餌鉤對池底的壓力,另一部分是剩余浮力。而水面張力的大小在同等水環境下受漂尾粗細的控製。究竟重量、浮力、水表面張力三者中哪一種是影響釣組靈敏度的主要因素,要受當時垂釣的魚情、水情決定。

    三、對剩余浮力的理解  我們講的剩余浮力是指魚漂平衡掉釣組所有重量後的殘存浮力,這個力具有使釣組向上的運動趨勢,它是魚漂產生上遲鈍的原因。換句話說,剩余浮力就是掛雙餌半水調漂時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數產生的浮力。比方說,雙鉤掛雙餌半水調漂尖剩兩目,那麽釣組的剩余浮力就可以簡稱為兩目;掛雙餌半水調漂尖平水或平水以下,釣組沒有剩余浮力。很多人將剩余浮力理解為釣目是不正確的,浮釣時剩余浮力等於釣目,底釣時釣目等於池底通過線組對魚漂的反作用力同剩余浮力之和。比方說,雙鉤掛餌半水調漂尖1目,延長水線底釣3目,那麽這3目中剩余浮力量是1目,池底對釣組的反作用力或者叫承托力是2目,在這種狀態下釣組具有向下的運動趨勢,這也是釣組產生下遲鈍的原因。池底的反作用力來源於釣組對池底施加了相當於2目的壓力,這種解釋符合牛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 明白了上述道理,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釣組在餌料重量不變的情況下,確定了調目,就確定了釣組的最大剩余浮力量。調目越高剩余浮力越大,調目越低剩余浮力越小,當調目小於或等於雙餌重可以壓下的目數時,該釣組不存在剩余浮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