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穗魚,俗稱羅漢魚、砂魚、青皮嫩、柳葉魚、肉鯽鼓郎等,學名食蚊魚。硬骨魚綱,食蚊魚科。有多個不同品種,隨水域不同體色也有變化。適應性強,分布廣,我國各地均產,以浮遊生物、水生昆蟲及水生植物為食,尤喜吃孑孓,春夏蚊子大量繁殖之時,各處水塘多生孑孓。這時的麥穗魚食量特別大。據專家觀察試驗證明,一條麥穗魚一天可食孑孓500條,這對於消滅蚊子大有益處,是益魚。可是,它又是養殖的害魚。在魚池中繁殖很快,食量大,又長不大,與家養幼魚爭飼料,又吞食剛孵化不久的家養幼魚。它四季可釣,尤以冬季為佳。冬季其他魚類大都冬眠,不食或少量進食。麥穗魚不怕冷,食欲仍很強,而冬季浮遊生物、植物少了,甚至沒有了,也沒有水生昆蟲和孑孓,它們饑餓難當,吃食特別快,而一般冬季釣其他魚類較困難。這時,釣麥穗魚就成為釣者最喜愛的釣趣。

麥穗魚個體小,嘴小。一般長僅7~8厘米,最長的12厘米左右,重5~10克,最大個體不足15克。因此,釣取它要用輕柔短竿,2~3.6米,線1號左右。用懸墜釣常用的子線最佳,又軟又敏感,鉤用米粒般大821號小朝天鉤最好。春夏用蛆釣,冬日用細紅蚯蚓,一掐三四段,每段1~2厘米,套進鉤子,不露鉤尖,一段蚯蚓可連釣五六條。粳飯粒也很好,半粒即可,紮在鉤尖,只是提竿要快。多人多次實踐證明,懸墜釣法不論用搓餌還是用拉餌,釣麥穗魚效果皆不佳。它聚魚快,信號亂,魚嘴小,吸力強,在鉤外將餌吸去,提竿多為空鉤。如換蚯蚓,鉤無倒刺,麥穗魚一吸就將餌吸走,提竿仍是空鉤。

釣麥穗魚要打窩子,過去是炒麩皮、黃豆粉、現在用商品餌。一次投放少量;魚少了,不食了,補投,又會聚來。這種魚雖然膽大貪食,也有自我保護意識。在一個窩子裏連續釣上三五十條後,魚少了,吃鉤也刁了,這時要更換釣點。

釣麥穗魚一般為沈底釣,魚漂用七星漂,鵝毛浮要細小,或用懸墜釣1~2號魚漂。一般才開始垂釣時,鉤沈底,它們吃鉤多點點後上浮,提竿即可得;魚聚多了,大都不送浮,鉤一沈底即拖走,提竿 可得;魚聚得更多,往往鉤不沈底就被斜拖走,或中途咬鉤,魚漂不下沈,提竿也可得魚。最忌的是鉤子大,鉤門寬,蚯蚓大而長,鉤尖外拖出一段蚯蚓,那樣就容易拉空鉤,而餌料仍被其吃掉。

麥穗魚在大水面、小池塘、溝渠、河溝、溪流,處處皆有。釣麥穗魚可以鍛煉釣者的敏銳力,提高釣鯽魚的技術。如今在廣大農村、山區,專釣麥穗魚的釣者很多,尤其是放學歸家的學生,在夕陽未下山前趕到小河旁、野池塘裏,一會兒就能“刷”上幾十條,釣趣很濃;尤其在冬日,無魚可釣的時候,麥穗魚接連不斷的吃鉤會忘卻冬日的嚴寒。而帶回去油炸佐酒助餐,又是一道難以得到的美味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