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青魚很少用調高釣低,因為青魚習慣底攝,兩餌狀態至少應該是一拖一觸釣遲鈍。按理說,釣組遲鈍,擡漂不會很高。因為通常對擡漂的解釋是:魚以俯沖姿勢咬鉤,入口後身子放平,是魚用嘴巴把釣餌墊高了,所以魚漂上升。這一源於傳統釣組的解釋很能抓住聽眾,因為墜鉤平底,擡漂肯定是鉛墜離底了:另外,從金魚缸和水族箱裏看到魚攝底餌都是頭下尾上,斜身就食,平身後再擡身離去也是否定不了的事實,於是把兩個現象捏在一起,以推理方式解釋擡漂就很難找出反對的理由了。

然而,在東峻和其他釣魚學校學習過的人都聽過這樣的講述:有時候,魚會用吻頂著釣餌,於是魚漂就停住了,如果魚頂著餌往上走,魚漂就擡了起來。確實,在釣鯽過程中遇到此類情況是經常的。

擡漂的兩種解釋,哪一種符合青魚的咬鉤實際呢?

先看漂尖的變化情況:調高釣低,魚漂對上餌產生牽引。如果魚把鉤吸進嘴而不急於離開,擡漂幅度又沒有超過調目,後續動作是漂尖下,提竿會有中魚感覺,但容易脫鉤。若後續動作是擡高後出現橫向移動,提竿多空槍,但有時有掛魚感覺,是魚的頭部或胸鰭刮住了子線。擡漂後魚漂呆滯不動,過了幾秒鐘轉為速度不快的黑漂,而且把漂尖拉得看不見,是魚吞餌後離開釣點,提竿必然中魚,且鉤刺部位較深。

調低釣高,魚漂對餌不產生牽引。兩餌臥底情況下的擡漂不是很高,一般不會提竿,如果提竿也容易跑魚,可理解為魚銜餌而處於吸入不深的過渡時期。先是漂尖下,然後慢慢升過了釣目,有兩種可能:

1.釣餌太軟或附鉤性太差,下是魚攝餌,卻將鉤留在嘴外,一顆餌的重量沒有了,漂尖自動升起;

2.兩顆餌不是叉開,而是靠在一起,魚在攝餌時用鰭或吻把另一顆餌挪位了。調目和釣目相同或非常接近,如果子線的長短差距過大,用的又是空腔蘆葦魚漂,那麽相對於下餌,上餌的穩定是暫時的,因為大魚進窩產生的水壓變化會把它煽離水底,魚漂上升是必然的。 然而釣青魚是只顧調目,不問釣目,即所謂“調漂根,釣任意目”。調漂時,不管漂尖是空心還是實心,都是調標誌桿全出水。釣時沒有嚴格設定的釣目,因為一顆餌的重量就能把漂尖拉得看不見,按何蔚藍“剩余浮力說”就是單餌重量大於魚漂的剩余浮力,兩餌定位後漂尖只要露出水面,是幾目就釣幾目。考慮到青魚咬鉤有1目起伏,然後漂尖上升、停滯,再連著2~3個下,通常以釣3目為多。 再看釣餌:釣青魚用重餌,如螺螄、紅薯、面團和河蝦,長時間浸泡都不會溶化。

用商品餌,一是溶散,餌重變化大,信號不實;二是易招雜魚,即使用腥餌也不能避免。由於長期攝食螺螄\蚌蜆一類帶殼而不會逃竄的食物,進窩後其它魚又統統規避,所以青魚咬鉤有一吸、二咬\三吐、四吞的特點,而且動作遲緩有一定節奏,過程拖得很長。 通常,我們對調高釣底的理解有兩種,釣靈敏和釣不靈不鈍。如1 1目漂尖的魚漂調9目釣2目,上餌虛觸底,釣餌的大部分重量被魚漂牽引,稱為釣靈敏:調5目釣2目,上餌把漂尖拉下3目,魚漂的牽引力降低,上餌輕觸底,也是釣靈敏,但釣餌的穩定性增強了;調4目釣2目,上餌坐實水底,釣餌的全部重量被水底承接,徐銀舟稱為釣不靈不鈍。釣靈和釣鈍是以上餌受魚漂牽引力的大小和水底承接釣餌重量的多少來區分的,釣目的高低是視覺感受,實質是兩餌狀態。

可是,同樣調高釣低在釣青魚時就不同了。11目魚漂調齊漂頂,單餌重量大於漂尖剩余浮力,兩餌到底,上餌坐實水底,無論釣2目還是5目,釣餌全部重量被水底承接,釣目的變化只對水線的繃直度產生影響。上餌坐實水底與上餌觸底是不能用一個概念來解釋的,如果硬要說是不靈不鈍,那麽坐低就是相對遲鈍。有人用一拖一觸破解釣羅非魚技術,是對的,但釣青魚的“觸”在程度上是完全不同的。正確的說法應該一拖一坐,只有上餌坐實了,穩定了,魚才敢於咬鉤。否則,魚一觸餌就晃動,虛假信號不斷,提竿早了是釣不上青魚的。

破解青魚咬鉤動作,

一吸,釣餌移位,如果魚確實把餌吸進嘴了,漂尖就不是下沈1目,因為青魚吸螺螄多能吸至咽部,在釣餌至少應該在2目以上,所以漂尖下沈1目不表示魚將餌吸入;

二咬,上下頜閉合,餌肯定進入口腔,漂尖不會上浮;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