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鯪(桂西北壯話叫鱉恩),這是一種一般僅在流動的水域中才能生存的鯪魚(我們這裏從來沒有人在水庫或魚塘中釣上過土鯪,一般都是在不算大的河流或小溪),喜歡在幹凈、急流處戲耍,在有些綠藻、青苔的亂石、卵石中找食,因此釣土鯪是一個相當要技術的活。一是要求餌輕觸水底(最佳狀態是離底小於1厘米)但又能因浮標隨水流的作用向下遊緩慢移動(想釣定浮標等上魚基本上門都沒有);二是要求相當靈敏的釣組;三是絕對的個人反應能力(吃口很輕,有時就是稍稍停頓一下,所以反應慢也不行)。四是相當需要體力、臂力。不管你信不信,有時候兩人同在一條水路上(浮標移動位置的釣點、距離)下桿,別人釣上了十多條,你也許一條也釣不上,特別是水深超過1米5的時候,這是經常發生事。所以有經驗的釣手一般都是找自己釣得很熟悉且水深又超過1米5的地方打窩下桿(這樣的水深只要續窩得好,一天到晚都可以釣),即便有新手發現上魚想來幹擾也無可奈何。至於想練桿的新手最好還是找水淺的地方在早晚兩頭釣,而且剛開始學時,最好是選擇一種很小的河蟲作餌而不是選擇米飯粒(當地俗名:粘蔫)。釣過幾次後再用米飯粒和選深水釣。

 
  釣具:3。6——5。4軟調桿(越輕越好),1。5號主線、0。4——0。6腦線,1、2號袖鉤(現在的土鯪由於電炸的緣故,很少有超過4、5兩重的,一般都在三指以下)單鉤,小鉛皮、2號標,最好不用連接器。
 
  餌料:米飯粒(越軟而又不粘手為好),一次半粒,餌平鉤尖。如果是用小河蟲,則從尾部穿餌,大的穿一只,小的可穿兩只。
 
  釣位的選擇:能選擇經常洗菜的碼頭、橋墩附近、河叉口,以及有一些河卵石,亂石的地方就可(水不是很深時,很多時候都可以看到有沒有魚)。當然,由於標隨水走,因此最好不要選擇水底有太多雜物的地方下桿。
 
  打窩:選好釣點後,就實際情況用相對於掛鉤飯粒較幹硬一些的米飯來打窩。如果是很少有人釣的釣點,則用多一些米飯泡水待散開成顆粒後,撒寬些面積,至於經常釣的熟悉釣點,則粘成鴿蛋大小的飯團(能用片狀微黃的鍋巴更好)丟在下桿後浮標移動位置一線,三五坨(片)就行。如果是釣葷餌的話,最好少撒或不撒。此外,由於土鯪一般都是成群結隊的,多上百條,少的也有幾十條,因此要記得釣了一段時間後就續窩。續窩量可應視情況而定。
 
  調標:由於餌輕不計,調2、3目即可。調試時,先加大一些鉛皮繃線找底,然後根據腦線的長度相應將浮標下移,之後要減鉛墜將浮標調定2至3目。實際垂釣時還要不斷地上下微調浮標尋找最佳狀態(最佳狀態是離底小於1厘米,餌輕觸水底),能釣上2、3條魚時,標基本上調好了,這時要作好記號(以浮標所處的竿結位置記較為方便),以便發生移位時調整和來日再釣。不過這種方法有時並不一定奏效,為什麽呢?其實很簡單,假如你看到水底有魚,但離你較遠,桿長又不夠,那只好遠拋,(拋桿的落點必然超過桿長),這樣的話用加墜找底法實際就成了斜線,按此調標往往會拖底,不是標不走,就是掛底標下沈。因此,在需要遠拋時,還是要多次微調,直至上魚為止。
 
  觀標、提竿:在魚吃口很輕的情況下(很多時候只是一些細微的變化),觀標、提竿就相當要水平,考眼力,反應快慢更是各人的悟性了。
 
  這種釣法的優點是餌找魚(魚多時,餌找魚更有優勢),因為餌在水底隨標運動更能刺激魚的感官。
 
  幾點註意事項:
 
  1。由於土鯪貪玩好耍的野性(好在玩耍中覓食)和聰明機警的特點(我就曾觀察到大土鯪趕跑小土鯪吃窩料,自己也不吃的事)。因此,在發現有兩三只領頭的大土鯪在窩時,千萬不要驚動它,也不要想著要釣它(不過要是碰巧能釣上它,那也有好處,基本上這整窩的魚就是你的了),最好在窩的邊緣下桿,而且要輕(不用連接器也是一個能麻痹魚的原因),專釣不超過三指的貪食小魚,這部分小魚特別膽大,就是提魚驚窩也不會跑遠。
 
  2。標象,這種魚的魚性註定了其標象也是五花八門的,可以說沒有具體的標準,只要稍有異常便可提竿(所以說反應快慢也是關鍵,此魚戲餌時反應快的也可以中鉤)。提竿時,靠腕力一抖,中與不中順勢拉上。
 
  3。由於是釣走標(時間久了很累人的),因此釣標順水走5米以內為宜,以免影響他人,如多人同在一窩釣或標走同一水路時,大家應當同時下桿,此外,在別人上個體較大的魚時,要防止絞線,及時提竿(方便別人也是方便自己)。
 
  4。天黑看不清標時,用飯粒釣基本上不吃鉤了,用不著浪費時間
 
  順便說一下,用這種釣法釣小個體的紅眼魚也很奏效,不過餌要用蝦或嫩玉米粒。
 
  另外土鯪還有一種釣法,此釣法僅適用於漲水季節或是水流較急,無法看清標象的地方。大家如有興趣,以後我會詳細介紹。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