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學名烏鱧,又稱烏魚、火頭、蛇皮魚。分布在我國除西部以外各大淡水系,江河、湖、庫、溝、塘、池沼到處可見。體程圓形,尾扁,大口,牙齒密集鋒利,眼小而凸,視角寬闊,體色黑白相間,程花紋狀,其體色因各地水質不同略有差異。性兇猛,屬肉食性魚類,一到兩齡以水體浮遊生物為主要食物,成魚以其它小型魚類和青蛙為食,也捕食落入水中的昆蟲類。喜棲息於淤泥底和密集水草的縫隙、草洞,晚春至秋末常潛伏於靠近岸邊的水表取暖並伺機獵捕食物。黑魚肉質好,營養豐富,而且據資料介紹對某些疾病有一定的輔助療效。近幾年隨著休閑垂釣的不斷升溫,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釣黑魚。現將個人釣黑魚的經驗進行歸納整理,供釣友們參考。

 
  一、手竿走釣法
 
  手竿走釣黑魚的釣具宜使用長竿、短線、大鉤,竿最好是5米以上的硬竿,線長2米左右,因黑魚牙齒尖利,要使用多股防咬線,鉤宜使用12號以上長柄大鉤。釣餌可用白條、小鯽魚、青蛙等,用白條或小鯽魚掛鉤時,鉤尖要從小魚的背鰭部刺入,將整個鉤體推進去,鉤錨從魚鰓或魚嘴中穿出,裸露鉤錨;使用青蛙掛鉤時,鉤尖要從青蛙的兩條後退之間刺入,整個鉤體要推入青蛙的腹內,鉤錨從嘴角穿出。手竿走釣黑魚要采取邊走、邊觀察、邊點釣的方法,若發現黑魚,可直接將餌鉤遞到魚頭前方一尺左右的地方落水,黑魚發現落水的鉤上之餌會迅速獵食,要註意餌鉤落水的位置不可離魚體太近,否則它會因受驚嚇而逃離,當發現黑魚已經吞餌,不要急於提竿,此時魚尚未將餌鉤全部吞入口中,過早提竿會把餌鉤從魚嘴中拽出來,魚吞餌後會立刻下沈,此時要松線,幾秒鐘後水下就會冒出一個大氣泡夾雜著許多小氣泡,此時黑魚已將餌鉤全部吞入口中,提竿十拿九穩。順岸走釣要放輕腳步,註意隱蔽,若未直接發現黑魚,可找草洞、草縫以及近岸有可能藏匿黑魚的地方進行點釣,方法是把餌鉤遞到有可能藏匿黑魚的草洞或草縫垂直放落水中,餌鉤入水時最好能聽到響聲,入水後使其自然下沈約20—30厘米時在垂直緩慢上提,直至提離水面再次放落水中,如此反復數次,若附近有黑魚,聽到響聲之後會迅速遊來捕捉食物,若無魚則繼續前行,邊走邊點釣。
 
  在晚春和初夏季節走釣黑魚,若仔細觀察還可發現黑魚窩,晚春季節黑魚在產仔之前會咬斷藏身地周圍的立草,在水草從中形成一個如碗口大的亮水洞,此時稱為“青窩”,過一段時間當黑魚產仔之後,周圍被咬斷的水草已經枯黃,黑魚產下的幼仔在碗口大的亮水中程微黃色,此時稱為“黃窩”,再過一段時間,到了盛夏,幼魚長到身長1—2厘米時,背色逐漸變黑,並可集群隨親魚在附近遊動,如一團黑霧在水中上下翻滾,此時稱“黑窩”。不管是“青窩”、“黃窩”、還是“黑窩”,一雌一雄兩條大黑魚都會不離左右,只要將餌鉤遞過去就會百發百中,一般先上鉤的一條體型較小是雄魚,第二條體型大的是雌魚。在此說明一點,為保護自然水域魚類資源提倡不釣“青窩”和“黃窩”。
 
  二、手竿定點底釣法
 
  手竿定點底釣黑魚,宜使用長度在4.5米以上的手竿,配齊竿線,子線應使用大力馬防咬線,用8—10號長柄鉤。釣點要選擇進水口的緩流區或近岸水中有立竿水生植物的區域。選好釣點之後要先打窩,釣黑魚打窩與釣其它魚不同,釣鯽魚、鯉魚等打窩用餌,對小雜魚唯恐避之不及,而釣黑魚則專門使用招小雜魚的餌料,如腥香型霧化餌、羊油炒麩皮、玉米面加香精等,只要招來了大量的小雜魚,黑魚很快就會進窩,打窩時不能把餌團直接拋入水中,這樣雖然招來了很多小雜魚,但成群的小魚會很快把水底很大一片區域的水攪混,甚至使窩區的水底變成“泥湯”,即使有黑魚進窩也很難看到落底的釣餌,而且黑魚是不喜歡在很渾的水中捕食的,所以當窩區的水底很渾時,黑魚就會不進窩而在窩子的周邊轉遊,因此釣黑魚打窩時,要把招小魚的餌料用水打濕之後裝在大口玻璃瓶內,連同瓶子一起拋入水中(必須沈底),這樣餌料從瓶口慢慢溢出,小魚會集中在瓶口處搶食,瓶口附近會小魚成堆,黑魚到來後最多能捕食一兩條,甚至一條也捕不到,小魚便逃之夭夭,而就在瓶子附近的釣餌卻不會逃離,黑魚很容易發現,會毫不客氣的吞餌,黑魚被釣出之後,小魚又來搶食瓶中餌料,如此周而復始便可不斷的釣獲黑魚了。
 
  三、插竿等釣法
 
  將手竿或拋竿插在有黑魚活動的水域的近岸,配短線單鉤,用小魚或青蛙做釣餌,用小魚做釣餌時,鉤要掛在小魚的背鰭上,用青蛙做釣餌時鉤可刺穿青蛙的一條後退,以保證釣餌存活。支竿時要使竿向水面傾斜,基本與水面平行,略上揚,調整竿的角度和線長,使鉤上的釣餌剛好觸及水面,這樣鉤上的活餌會不斷在水面掙紮發出響聲,附近的黑魚就會聞聲而至,吞餌上鉤,將竿稍拉入水中,此時提竿必得黑魚。此法最適合多竿夜釣,往往還會釣到鮎魚或團魚,獲得意外的驚喜。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