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炸、蟋蟀、螻蛄有何特點?怎樣使用?
螞炸、蟋蟀、螻蛄均為昆蟲,是很多魚類愛吃的葷釣餌。
(1)螞蚱:俗話說:“螞炸飛,魚兒肥”,在螞炸紛飛的金秋時節,魚類為準備過冬,正處於自己大量攝食的育肥期,而螞蚱也是這時節的最佳釣餌之一。很多魚類都偏愛螞炸,草魚、編魚等草食性魚類愛吃,翹嘴紅鉑、鰓魚等肉食性魚類愛吃,鯉、鯽、餐條等雜食魚類也愛吃。
螞蚱為尖頭綠色,個體適中,很宜於掛鉤。屬於螞炸類的蝗蟲則個體較大,其幼蟲作釣餌效果較好。在裝鉤時,應先將翅膀和大腿掐去,若是蝗蟲的成蟲則要將帶鋸齒的小腿也掐去,然後將鉤尖從頭與軀體連接的部位刺入,一直穿到尾部,使鉤尖藏在尾部肛門處,使背朝下,肚皮朝上。
螞蚱最好是就地采集,若水域周圍沒有螞炸,那麼,用螞蚱垂釣則效果不大。
(2)蟋蟀:蟋蟀又名蛐蛐、促織。它體呈黑色,油光發亮,體胖肥嫩,含蛋白質多,是一種極好的釣餌,草、鯉、大鯽魚都很喜歡吃它。
蟋蟀的來源要靠釣者捕捉,它晝伏夜出,生活在亂石堆中、石塊下、草叢裏、洞穴中。它有一對強健的大腿,善跳會蹦,捕捉起來不像螞蚱那麼容易。蟋蟀長有一對鋸齒般的牙齒,這是它們覓食和打鬥的工具,十分銳利,因此,捕捉到的蟋蟀要妥為管理,把它們放到堅固的容器,如玻璃瓶、鐵罐、塑料盒中,以免它們逃逸;若放在竹籠中,它們尖銳的牙齒則會把竹條咬斷而逃跑。
用蟋蟀作釣餌,事先不需要特殊加工,只需按照釣鉤的大小,選取個體合適的蟋蟀。大的去掉大腿,小的擎掛。裝鉤時,從頸部刺入,一直穿到尾部,外面不露鉤尖即可。
(3)螻蛄:螻蛄俗稱土狗子、泥狗。在我國各地都有。螻蛄體肥肉嫩,含蛋白質多,用縷站為釣餌可釣多種肉食性或雜食性魚類,如鯉魚、翹嘴紅舶、鯰魚、鱖魚、哲羅魚、羅非魚、草魚等。是一種很好的釣餌。
螻蛄喜在菜地,垃圾堆,玉米、高粱、谷子等糧食作物種植地中生活,咬食這些作物的根莖,是農業的一大害蟲。因此,要捕捉螻蛄也要到這些地方去。捕捉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燈光誘捕,縷站趨光性強,燈光誘捕簡便易行;二是挖掘,用小鋤到菜土或莊稼地裏刨挖;三是誘餌誘捕,在縷姑經常出沒的地方挖一小坑,內放其喜食的麥麩、粕餅、馬糞等,上蓋濕稻草,過兩天的清晨來捕捉即可。
螻蛄的幼蟲和成蟲均可作釣餌,裝鉤時無需進行處理,只需將鉤尖自頸部刺入,直至腹部。
面包蟲、青蟲有何特點?怎樣使用?
答:面包蟲、青蟲均是有害昆蟲的幼蟲,亦是釣者喜用的釣餌之一。
(1)面包蟲:面包蟲是危害糧食類的害蟲。色黃白,似蛆非蛆,故有人叫它幹蛆。身長為之厘米左右,很多肉食性和雜食性魚類都喜歡吃它。
面包蟲常被用來餵養鳥類或熱帶魚類,故市場上可買到它。它適溫性強、繁殖快、易於培養,很多釣者都自行培養,如同培育蚯蚓一樣。培育時,先準備數個大口玻璃瓶,內放麥麩、米糠等,然後將幼蟲放入,每罐放40~50只,每周放點麥麩、碎餅幹及切細之菜葉;瓶口應用紗布罩蓋。面包蟲需長1~2個月才能成蛹,在成蛹之前均可用作釣餌。成蛹後,可把蛹挑出另置一瓶,待其羽化。自行交配繁殖。它的繁殖周期約為2個月。這種人工餵養,可使釣者隨用隨取,十分方便,且全年可以使用。
面包蟲比水絲蚓大得多,可剛好裝滿一枚中型鉤。裝鉤時,應從頭部刺入,鉤尖埋於尾部,釣大魚時可先豎穿2~3個,再橫穿半個蓋住鉤尖另一半自然下垂。這樣目標顯著,大魚易於發現。
(2)青蟲:青蟲的種類很多,但一般釣者將凡是綠色的肉蟲統稱之為青蟲,它也是一種好釣餌,用青蟲釣草、鯉、鯽魚、翹嘴紅由、餐條、鯰、鱖、黃穎等魚效果很好。
青蟲是綠色植物的害蟲,以吃植物葉子為生,它們依植物的不同而大小、種類不一樣,大者有手指般粗細,小者如火柴梗大小,能用於釣魚的青蟲在很多植物都可找到,如冬青樹、泡桐樹、女貞樹、葡萄藤、很多青菜等。這些青蟲通體光滑,不,咬人,無毒。尋捕青蟲的方法有二:一是根據咬爛葉子尋找,青蟲以食葉子為生,有青蟲處必有咬爛之葉子,發現爛葉時可把青蟲與咬爛的葉子一起摘下,裝入容器中;二是根據青蟲糞便尋找,對於較高的樹木,目力不及,難以發現。但青蟲需要排泄,在青蟲所在之處的地上必有黑色粒狀糞便,根據地上糞便的大小可判斷青蟲大小,由糞便的新鮮程度可知道青蟲是否還在樹上。然後順著糞便往上看,很容易發現青蟲。
‘青蟲大小不一,裝鉤時,將鈞尖從青蟲肛門處刺人,直至頭部,微露鉤尖。若青蟲較大,可使鉤尖從其中部穿出,微露鉤尖。也可將鉤尖從青蟲尾端橫向刺入,任其懸掛於鉤上。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