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南迦巴瓦峰充滿了神奇的傳說,因為其主峰高聳入雲,當地相傳天上的眾神時常降臨其上聚會和煨桑,那高空風造成的旗雲就是神們燃起的桑煙,據說山頂上還有神宮和通天之路,因此居住在峽谷地區的人們對這座陡峭險峻的山峰都有著無比的推崇和敬畏。
位於西藏東南境內迦巴瓦峰(簡稱南峰),海拔7782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7700米以上高峰中唯一沒有被征服的處女峰(這個資料比較老了,1992年10月30日中日聯合登山隊征服南迦巴瓦峰),聳立陡峻的山峰,攀登難度之大,為世界登山界所矚目。圍繞南峰的是舉世聞名的雅魯藏布江下遊的大拐彎峽谷(簡稱大峽彎)。高山峽谷,平均相對落差在5000米以上,構成世界上地形轉折變化最劇烈的地方之一。巨大的相對落差,構成齊全的垂直自然帶,自然資源獨特而豐富,歷來引起科學界的興趣和關註。
從1982年起,國家登山隊和西藏自治區登山隊共同對南峰開展攀登征服的活動;中國科學院則組織了綜合性的科學考察隊伍,同時對南峰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綜合科學考察。兩年中,他們組織了全國有關科研部門和大專院校的十余個單位,計有地學和生物學等20余個專業,先後對南峰地區進行了三次綜合科學考察,獲得了豐富的資料和一大批珍貴的標本,並拍攝了科教影片和電視錄象片。
兩年來野外考察所獲初步結果表明:南峰地區地質構造復雜,構造活動強烈。是一處形成喜馬拉雅地質歷史,探討板塊構造運動力學機製的極好地方。南峰地處東西向、北東向、北北西向和北西西向等多組構造系統的復合部位,構造應力特別集中,多次的區域變質形成南峰地區一系烈中深變質程度的變質巖系;以北北東方向的強烈擠壓為主,導致南峰作強烈的斷塊上升,形成屹立在藏東南群山之上的喜馬拉雅山東端的最高峰,同時形成圍繞南峰的緊密而復雜的弧彎。雅魯藏布江下遊大拐彎是適應構造發育的先成河,並隨著南峰的強烈上升而作強烈的下切,形成深峻的大峽谷。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南峰的形成和聳峙,構成地形上的巨大屏障,導致喜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景觀的巨大差異,並形成齊全而豐富的垂直自然帶,蘊藏著特別豐富的森林資源,並為開展從熱帶到寒帶的多種經營提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此同時,山麓深峻的大峽彎又構成西南季風的天然通道,濕熱的氣流能沿峽谷向北、東、西各方向伸入,形成藏東南林芝、易貢、波密一帶特殊的自然景觀,構成“西藏江南”的特色。導致生物區系的演化遷移和古老物種的殘留等一系列變化,是研究動植物區系的形成、演變及其遷移規律的理想場所。
南峰地區震頻繁,地熱活動多處顯示,以南峰為首是個強烈上升的中心,其上升速率和幅度為青藏高原其他地方所不及。1950年這裏發生特大地震,使大峽彎的雅魯藏布江上兩處落差達10余米的河床大瀑布消失,江道堵塞、山河為之改觀,現代構造運動的強烈表現為人們所目睹。在這強烈上升的山體上,以強烈雪崩補給為主發育一些特殊類型的冰川,在南峰本坡側隆弄溝首次發現我國季風型海洋性冰川中的一種躍動冰川類型,它是由1950年大地震所觸發,使山谷冰川分崩成段在山谷中躍動,末段直躍入海拔3000米左右的雅魯藏布江中,堵塞江道,釀成災害。目前該冰川處於明顯的消退之中。強烈上升的南峰還是泥石流發育的中心,這裏的泥石發育有冰川型、崩塌型和暴雨型三種,它們的活動普遍以低頻度和高能量為特點,以一次性快速活動過程為主,亦為當地的一種自然災害。
兩年的考察共采集到各種動植物標本近五萬種(號)。其中有的在世界上是首次發現,有的在國內是首次發現,還有更多的是在西藏高原首次發現。特別在昆蟲、大型真菌和銹菌方面,采獲的珍貴標本最多,有希望的新種大量存在。初步估計,昆蟲的新種、新記錄要在100種以上;有一種寄生在薔薇科植物上的銹菌,經初步鑒定已有一個是世界上的新種、四個為國內新記錄;在僅對300號136種大型真菌的鑒定中,已發現我國新記錄22種、西藏新記錄82種。獸類中的一種鼠兔、鳥類中獵獲的犀鳥、兩棲爬動物中搏獲的眼境王蛇、錦蛇等均為西藏高原首次發現的新記錄。植物考察中,一批新種、新植物又有新的發現,采到了杜鵑科、木蘭科、樟科、水青樹科、殼鬥科、藤黃科、五加科等大量早春開花的珍貴標本。采到了像木棉樹、木菠羅、露兜樹、千果欖仁小果紫薇、南海粗榧、羅漢松、樹蕨、雙扇蕨、桄榔等多種典型的熱帶植物。一大批珍貴標本的采集,對研究生物資源,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經濟意義。
通過生物學的考察,還發現南峰地區還有許多生物的特殊地理分布現象。一些熱帶的生物沿雅魯藏布江河谷往北延伸很遠,一直伸入到亞熱帶、溫帶的範圍,喜馬拉雅山南坡的生物出現在北坡的波密、易貢一帶,而一些北坡的植物又成片斷續出現在南坡的邦辛、甲拉薩一帶。它們所反映了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峽谷水汽通道又起著生物南來北往、東行西走遷移變化的積極作用。而像羅漢松、樹蕨、迎春木、水青樹等古老植物、銹菌中的擬夏孢銹菌等,它們都被稱作為“活化石”生物,卻在南峰地區的雅魯藏布江河谷都被發現,反映了大峽谷主體氣候的積極作用,使這裏又成為第四紀多次冰期中生物的良好“避難所”,並對一些生物的起源問題提供了新的認識。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