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13米――這個從20世紀7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的珠峰高程,即將被刷新,但是有關這一數字是如何測定的,以及在那次珠峰測高過程中我國所采用的技術與方法,想必知道的人並不多。
1848~1968年間世界歷次珠峰測量統計
1848~1850年印度 8840米 歷史上珠峰高程的第一次測定
1880~1883年,1902年公布結果印度8882米 這個數據也是我國過去一直采用的
1952~1954年印度(在尼泊爾境內) 8847.6米 此數據為珠峰雪面高程
1966~1968年中國 8849.9米 兩次試測
如上表所示,盡管印度在三次珠峰高程測定工作中,其施測方案及所采用的技術與方法均有所改善,但由於高程控製測站的高程較低,離珠峰較遠,施測方案欠縝密,所以測得的數據精度較低。
而在我國上個世紀60年代的兩次試測中,無論是觀測數據的精度,還是理論的嚴密性都比國外歷次測定要高。但這兩次試測還有一些測量條件和因素未能考慮,因此使測定結果的精度受到影響。
因此,1975年7月,我國測繪工作者在國家登山隊的配合下再次對珠峰高程進行了測定,整個測定中綜合利用了三角測量、導線測量、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天文測量、重力測量、天文水準測量以及溫度垂直梯度測量的成果,為精密測定珠峰高程建立了可靠的測量控製基礎。它以試測時建立的二等三角鎖為基礎,沿東絨布冰川和西絨布冰川分別布設了一條三角鎖和一條微波測距導線,並增測了一些天文點和重力點。還在距珠峰13.6千米、高程5680米處設了水準點(下文中以符號A代表),以此作為測定珠峰高程的起算點。在這一水準點附近選擇了9個測站,它們分布在以珠峰為中心的扇形區域內,至珠峰的距離為8.6~21.2千米,高程為5600~6240米。
先用三角高程測量法,將A點高程傳算至9個測站上,然後由這9個測站采用三角高程測量方法同時觀測珠峰上覘標的水平角和高度角。根據水平角可以確定珠峰的水平位置和各測站至珠峰的水平距離;根據三角高程測量原理,由這些高度角和水平距離測定各測站同珠峰的大地高差,最後在嚴密理論的基礎上,利用天文和重力測量數據,以大地高和正常高作為過渡,計算出了珠峰的正高。
同以往歷史上國內外的幾次珠峰高程測定相比,1975年的珠峰測定工作,其觀測技術和方法在當時都是先進的,所使用的測量數據的類型也是最多的,測站的高程和至珠峰的距離是最佳的,計算高程的理論是最嚴密的,尤其是在珠峰頂豎立了3.52米的紅色金屬覘標,使照準誤差很小,而且在高程測定結果中扣除了覆雪厚度(0.92米),這是登山隊員在珠峰頂實際量測出來的。因此可以說,在2005年5月22日珠峰重測結果公布之前,1975年測定的8848.13米的珠峰高程值仍是最精確的。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測繪局,百科知識雜誌社編輯整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