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工薪,因釣具中偏愛釣竿(尤以4.5米以下臺釣手竿為甚),目標是休閑混養坑,個人積累的思路觀點,大家笑看為盼!
首先,我會考慮生產廠家歷史、聲譽、風格;選材及製造技術;各款竿生產周期;質量保障體系等內容,然後就是各性能指標,如下:
一、調性:
1、調性的三定義:
其一:最早接觸理解並沿用至今的手竿單純調性定義為:軟調、硬調(基本5-5~4-6調),超硬調(3-7~1-9範圍),極硬調(基本抖動不彎,其中又有:1~8H硬度區分)等;
其二:日本叫法,分:
本調子———大概雷同於軟調硬調的中性調子;
胴調子———4-6調;
先調子———大概雷同於咱們的超硬調範圍;
戰鬥竿———極硬調非竿的另一種稱呼;也有人說:是指非竿中的精品。
其三:可能是前兩年某國內釣具專家首先提出,釣竿的調性應包含:自重、釣力、彈性、韌度、手感及恢復性等子內容;並提出:長、細、輕、挺、強、靈、定等七種釣竿性能綜合評定的術語。
咱不是專家,僅以普通中國釣魚人的角度,主要沿用第一種通俗易懂的定義方法,簡單探論。
2、硬度:
同樣2-8調性的竿子,鯽竿與鯉竿應該具有截然不同的感覺。這種感覺之一就是用手輕晃竿子時,軟硬不同!雖然主彎曲部位都出現在竿子前往後的2-8區域,但隨晃竿力量的增大就能發現,擴展延伸的"隨晃部分"之反彈力不同,也標誌著釣竿的竿壁薄厚不同等。應用到實戰當中的表現自然就是:允許範圍內同樣大小的魚兒上鉤,軟硬不同的竿子弓展程度不同,韌度不同,釣力不同等。(有些老牌日本鯉竿,比如:嘎瑪嘎鯉,雖然也叫2-8調,但輕晃卻是不易彎曲的!它的“2-8調性”是在指定標準控魚時反映出的彎度,這與國內一般認識不同。但我感覺主要也是硬度方面的差別。
之所以單獨提到硬度,僅是憑感覺的一種基本判斷經驗。拿到手裏一根竿子,輕抖一下,便可判斷大概適用範圍。
3、各種調性的竿子基本適釣魚種:
很難講!目前生產的長節鯽竿鯉竿大部分屬於超硬調的;非竿屬於極硬調;短節竿原名應該叫溪流竿,現在各種調性的都有生產。
老說法有:硬竿釣小魚(求快),中硬竿釣中型魚,軟竿釣大魚等。
新說法有:求穩和休閑目的則鯽竿釣鯽,鯉竿鯉草鰱魴通殺等等。
新釣法有:鯉竿釣鯽魚,非竿釣鯉魚,甚至非竿飛鯽魚、漂鯉魚等等(突出一個快字)。上述說法是大眾角度的不同用法,沒有定論,大家自由取舍!還有就是隨季節不同的用線配伍變化,選用什麽竿子是應該講究的!冬季細線小鉤,最好配用軟竿等。
4、調性的內在含義:
我覺得,高質量的超硬釣竿,不論竿子多長,都應該達到最初設計的2-8或3-7等調性要求,這應該是由多套生產模具、設計水平及廠家的負責精神來作保證的!
觀察市面上不少款的手竿可以發現:3.6米的2-8調挺好,再看同款4.5米的竿子就不是一個調性了!這是用一套模具生產全部尺寸竿子的弊端。
調性的其他內在含義很多!某種意義上講:篇頭說的第三種調性定義:“調性應包含:自重、釣力、彈性、韌度、手感及恢復性等子內容”的說法,並不為過!…
敘述說明“調性”是最難的事了,即使口若懸河,也還會感覺意猶未盡!因為:好竿子“調性”的真正感受在實戰中!
二、自重:
新釣友和體力好的朋友往往對此項指標不太重視!只要結實,竿子重點無所謂。
但須知: 3.6米竿自重手感並不突出!市面上的鯉竿,自重從80來克到130多克的都有,一般體力的人基本還能承受;但說到4.5米鯉竿,自重和手感的問題就出來了!隨著竿體加長,前沈墜手現象明顯突出,哪怕上下僅有10克的重量差距,對於“臺釣”這種拋竿頻率很高的戰法而言,也夠您受的!
三、釣力:
釣力值大小一般與竿種、壁厚、用材、手感等因素相關。其實,如果不考慮其他性能指標,單純把竿子做得很結實是容易辦到的!
舉個簡單對比例子:
某款鯉竿4.5米--靜釣力值≥1500克--自重130克;
另款鯉竿4.5米--靜釣力值≥1500克--自重180克。
這兩款竿子都是被釣友公認的強度一流的竿子,兩款竿子靜釣力值相當,但竿體自重卻相差50克!
竿體自重的大小基本決定於選材,較高噸位的碳布:織法科學緊密,受力強度高,竿層不必卷得很厚,強度已經能夠達到要求,同時,碳布纖絲之間的“縫隙”緊密,在竿體成型過程中,不會“摻入”過多的樹脂。
低噸位(或質量差)的碳布竿材,本身強度系數不足,只能靠多卷幾層彌補,自重必然增加!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