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起了個大早,與小張剛天亮就趕到了東河,蠻以為能搶占個好釣位,不料河塘兩邊肯上魚的地方早就擠滿了人。大多是剛放暑假的學生,初學乍練,一根四五米長的釣竿揮舞起來,便能控製住方圓十余米的空間。為安全起見,我只好遠遠地躲開,另辟蹊徑。小張的老釣位尚有些空隙,最近出魚較多較大,難以舍棄,便留下了。

  河塘東岸,有一條半月形的最寬不足十米的汊溝,源於東北方向的主河道,止於西邊的沙塘。沙塘是南北走向,北頭也與主河道相通,所以河水在這裏畫了一個圓。不過,雖已入暑,雨水卻不多。河塘裏的水今日少一尺明日退一丈,岸邊便留下寬寬的泥澤,汊溝裏的窄處也顯出了沙壟,但未斷流。可以看出,沙壟兩邊有一些淺灘,因為上面有些被電船打爛的奄奄一息的水草,別無去處,我便在沙壟的東側、水草的附近勉強尋得一處釣位。抽出3.6米竿一試深淺,有1.5米左右,水體深淺尚可。用小量杯以九一八2號、速攻、野戰918和拉絲粉開出一團拉餌。0.8號主線、0.4號子線、2號金袖鉤,軟長尾空心漂調3釣2。醒好餌後,拉上餌團開釣。真沒想到,第一竿就出現下挫訊號,揚竿中一尾特大白鰷,比百克鯽魚掙紮的力道還猛。拉餌緊打了幾竿後,幾乎竿竿都出訊號了,截口、擡漂、下挫、頓口紛紛繁繁五花八門,忙卻不亂,十有七中,全是大白鰷,一時釣得心花怒放。

  然而,白鰷再多終究不是“正經魚”,到底不是釣魚人追求的目標。看著魚護裏黑壓壓的一片白鰷,心裏卻是空得很。我正納悶為何這裏沒有鯽魚,突然浮漂出現疾速下沈,兇猛異常,我以為是麥穗之流所為,揚竿後才知,竟是一尾50余克的鯽魚。我料到鯽魚終於來了,趕緊掛餌再釣。上來幾尾白鰷後,果然又中一尾鯽魚,但漂訊依然是迅猛甚至慌亂。鯽魚吃餌鮮見如此兇猛的,水底出了什麽事了?待反復分析,這才豁然醒悟—釣了近兩小時,鉤餌竟一直沒著底!

  重新測試,上拉浮漂近40厘米才找到底。又釣了十余尾白鰷後,終於鉤餌能到位了,果不其然,第一竿便上了一尾近百克的鯽魚,此後漂訊正常、清晰,歷歷在目,釣上的白鰷漸少,鯽魚增多(多為三五尾一撥,釣完了隔一段時間再來一撥)。我為之前錯失了良機而懊惱了許久,最後想到“塞翁失馬”的故事才慢慢釋然。

  12時許,遙看西河塘邊的釣魚人陸續收竿了。小張悶悶不樂地踱過來,困惑地說:“今天不知咋了?釣了一上午也不足半斤魚。”我感覺魚情甚好,對他的話半信半疑。伸手將魚護扯出,說:“今兒魚情大好,我已經有四五斤收獲了!”小張立即眼球暴凸,踉蹌跑去。

  鼓搗了兩趟,小張才在我“下遊”方向落座開釣。約半小時後才斷續上魚,雖多有鯽魚,但魚體都偏小。釣了個把小時,小張有些煩躁,便將釣位選在我的“上遊”。不料,才打了幾竿,便頻飛鯽魚,還多有大個的,而我這邊的吃口卻陸續減少,到了午後竟徹底斷口了。

  一聲悶雷,烏雲積聚,大雨將臨,意猶未盡但不得不趕緊撤離。

  7月7日,因故休息,8時到東河找到小張。河水又退丈余,溝汊裏的沙壟暴顯出數米之寬,斷流。小張還在他上次的釣位,一臉苦悶,說早上4:30就來了,至今只釣到不足十尾小鯽和二十幾尾白鰷,與前幾日真是天壤之別。我以為是他技法原因,出竿開釣,一小時無果。小張轉移至50米外的主河道的大凹灣,5.4米竿釣4米水深,偶有大鯽和黃顙上鉤。我不愛用長竿,只好滿河裏轉悠,希望能找到一處心儀的去處。

  在河床最北端,我發現一處極好的地勢:在幽深的主河道裏竟有一半島狀的大鏵尖,水深時全部隱於水下,退水後彰顯其容。“半島”與“大陸”之間有一條寬約五米的溝壑,水色尚深,估計要有1.5米左右,我料定這裏定是魚群洄遊之道,趕緊將釣具搬來。選位時我有片刻猶豫,最後還是選在溝壑左邊的“咽部”。水深2.5米有余,釣法依舊。連搓帶拉,急急地打進去十余竿,感覺誘得差不多了,便改搓小餌施釣。十分鐘、二十分鐘,時間在疾駛,浮漂卻沒有一絲動靜。

  註意!浮漂有動靜。先是晃了一下,然後擡擡點點,我很是納悶,如此季節如此水深還有小魚鬧鉤?我沒了耐性,抖竿上揚,忽覺一股墜力下壓,猶如掛上了秤砣。我大驚失色,趕緊站起身來,擎著竿,想著如何利用這短竿細線擒拿這大物。不料,半個回合不到,就聽“嗖”的一聲,線組在竿梢部位窩成了一個髻。我顫抖著手去解線頭,見一根子線斷去,另一根與主線鬼斧神工地糾纏在一起,若想解開比登天還難。果斷地掏出剪刀,瞄準一下,扯開一看,子線依舊在,主線斷為兩截。俺嚎叫一聲,黯然神傷。

  重系一根1.2號主線,0.6號子線,4號OC鉤,搓餌再釣,幻想著再遛大魚。幾竿後,浮漂出現下挫訊號,抖腕揚竿,一尾百克鯽魚上鉤,因為水深,掙紮之力頗猛,開始竟讓我懷疑又中了大魚。然始料未及的是,我以為荒僻的釣位,水又深,個把小時中一尾魚就是很好的了,哪想,第二竿才拋出去不久,又是漂尾下挫,揚竿再上一尾百克鯽魚。這在其他地方連上百克鯽魚的情形實在不多見,我相信今天又釣到“魚道”上來了。趕緊重開了一團大比重粘性大的拉餌,醒好餌後速以拉餌釣之。果然,幾竿後便頻頻上魚,都是一般大小的鯽魚,還是三五尾一撥,相隔時間不長再來一撥,一時釣得心花怒放洋洋自得。

  撥了小張的手機,小張興沖沖地奔來,身後還尾隨著三四個陌生釣友,看釣具裝備應是老手,很可能是剛來到沙塘見小張飛跑而來,再看我正連續揚竿,才跟著趕來。小張看中我右側的“咽喉”部位,立即搶占,迅速出竿上餌開釣。後來的釣者先看我釣,確定魚情大好後,才匆匆擇位開釣,都在我左邊的凹灣邊。

  12時許,魚口銳減,多有小魚和不足兩的鯉魚鬧鉤,再加上天氣悶熱,漸顯煩躁,決定休息下再釣。約了小張到堰上小憩。到午後15時,繼續開釣,不料魚情大跌,老長時間一尾,不過即便這樣,仍然比同釣者們強出太多。那後來的四名釣者,釣了大半天三人各有十余尾鯽魚入護,剩下一人竟只釣取一尾鳑鲏。小張釣得不錯,已經有近30尾鯽魚入護。四名釣友撓著頭收竿走了,說要換個地方試試。我和小張堅持到傍晚,沒再遇到上魚高潮,我釣取近4千克魚獲,小張也有約2.5千克。

  以後幾天,小張終日奮戰在我的釣位上,每天都釣得眉開眼笑,收獲總是大大多於附近的釣者,於是,每晚都上我家炫耀。我倆興奮之余便刻意查閱釣魚日記,分析我們這兩次所選的釣位為何魚情好於別處。我們認為:

  酷熱的夏季,晝夜水溫、氣壓、溶氧甚至食物等是隨時都在變化的,這可能就是促使魚類在局部區域洄遊的重要原因。魚群洄遊有一定的路線甚至規律,但也會因環境變化而有所改變,比如,電船、絲網、炸、藥、水流水量等等。我們第一次所選釣點,是溝汊的窄處,猶如咽喉部位,我們料定它是魚群洄遊的必經之處,所以擇而釣之,收獲甚好。之後,水勢漸小直至斷流,活水變死水,阻斷了魚群洄遊的道路,水溫、溶氧、食物都會發生變化,因而魚情也隨之變化。而我們第二次所選的釣位,是“半島”形狀的特殊地形,島間的壕溝更像“咽喉要塞”,顯然又是魚群洄遊之必經之地,我們又打了個正著。事實證明,夏釣最應講究的是對釣位釣點的選擇。通過以上兩個案例,夏釣,我們敢把“三分釣技(釣餌),七分釣位”大聲地改說為“二分釣技(釣餌),八分釣位”。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