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釣黑鯛怎樣才能有效避免魚吞鉤太深
在磯釣黑鯛中,魚吞鉤太深是造成“暴口”的重要原因之一。從黑鯛的生理解剖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到:當鉤子鉤在魚的口腔內,而不是魚唇上的時候,就將子線暴露在魚嘴的前端,而這裏正是黑鯛牙齒最鋒利的部位。在魚的掙紮力和釣者操桿力的作用下,子線在鋒利牙齒下的遭遇,是可以想象的。
這一點,我想許多釣友也許都過有體會。而我們在最近這次磯釣黑鯛中,也同樣遇到了這樣的問題。25日中午,將近收桿的時候,和我一起的小平哥中了一尾魚,根據阿波的下沈動作和操桿的感覺來看,應是黑鯛無疑。當線收到已經可以看到阿波時,突然“暴口”。當線收上來的時候,我仔細地檢查了他的子線,全線光潔,沒有一點“花”的痕跡,子線得長度幾乎沒有變短,斷線頭上是一個很“標準”的斜口。小平哥是一個有著三十幾年釣齡的老釣手。從技術上說,綁鉤應是無問題的。而且在他的釣組下水之前,我曾仔細地檢查了他的釣組。恰巧,在他“暴口”之前,曾釣上過一尾巴掌大的小鯛,我在幫他解鉤準備放生時,發現這尾鯛吞鉤太深了。以至於鉤解下來時,小鯛已經死亡。基於以上原因,我們推斷, 這次“暴口” 的原因是被鯛鋒利的牙齒咬(磨)斷的。
那麽,怎樣避免因魚吞鉤過深而“暴口”呢?對於這個問題,我願意談談我的看法,借以拋磚引玉。歡迎各位師傅指點,歡迎各位釣友參加討論。
熟悉釣中“臺釣”的釣友,都知道“臺釣”的揚桿時機是捕捉“第一信號”,也就是當魚吸餌過唇的一剎那間揚桿,此時,魚鉤應鉤在魚的上唇部位。只有當釣組調的非常遲鈍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鉤吞到嗓子眼”的情況。這個現象可以給我們以借鑒。與“臺釣”相比較,浮遊磯釣從漂的靈敏度到子線的狀態都與之相差甚遠。那麽,能否借鑒“臺釣”的一些優秀的方法而避免因魚吞鉤過深而“暴口”呢?
註意下列問題也許對避免因魚吞鉤過深而“暴口”有所幫助:
一,在作釣時註意仔細調校阿波的剩余浮力,將阿波調到平水或略沒於水中,最大限度的提高阿波的靈敏度;
二,註意主線咬鉛與子線咬鉛的比例,講究子線咬鉛的位置,在作釣過程中,註意子線的狀態,讓子線保持安定,不要“太漂”;
三,在作釣過程中,註意力要集中,無時無刻“留一只眼睛”盯著阿波的動作;
四,註意把握揚桿時機,我不太贊成“阿波沈沒後,數到十”再揚桿的做法,我的習慣是當阿波出現下沈動作時收回浮絲,而且要收“直”,當感覺到桿先出現阻力時,迅速揚桿;
五,註意釣餌的大小,講究掛餌方式。
我以為註意到這幾點以後,就能比較準確地把握好揚桿時機,不至於讓魚吞鉤太深,因而在黑鯛狙擊中占得先機。
我在磯釣黑鯛中註意到以上幾個問題之後,幾次黑鯛中鉤都鉤在了魚唇上。9月25日這尾黑鯛也不例外,當魚嘴合上時只能咬到鉤柄,若想咬斷子線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也許這僅僅是巧合,有偶然的因素在內。我不知道其他釣友們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並且是怎樣解決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