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浮標是反映魚兒吃食時動作的媒介,除浮標的自身語言(翻身站立、勻速下降、到位、返彈、靜止)之外的任何動作,包括緩升、急降、晃動、移位、下落時的超時停頓……等等。這些“反常”的動作都有可能提桿中魚,這些有異於浮標自身語言的動作我們習慣性的稱之為浮標的魚訊語言。我們也正是根據這些浮標的魚訊語言來進行垂釣的。了解了浮標的魚訊語言,那麽這些魚訊語言又是怎麽來的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是魚吃食時的動作在浮標上的具體體現。魚又是怎麽吃食的呢?為了簡單,我把魚吃食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並逐一定義了名字。首先是魚觸碰、試探餌團階段,我稱之為“探口”。

  在這個階段中,有些魚習慣先吞進去但又馬上吐出來,再吞再吐,反復多次。如鯽、老、滑魚等。而有些魚習慣先用鰭或嘴觸、拱動餌團,並圍著餌團遊動。如:鯉、草等。其次,就是魚在認為安全的情況下一口將餌吞入嘴中,我稱之為“吞口”(這個階段時間很短暫)。再有就是魚吃餌後的擡頭或轉身階段,我稱之為“走口”。第四,就是魚吃食、轉身(擡頭)後的遊開階段,我稱之為“死口”。

  這四個階段貫穿魚吃食的全過程,即連續又不完整。說它“不完整”是因為:當魚處於饑餓狀態、覓食欲望很強的情況下,見餌就吃,不再小心翼翼的試探是否安全,其“探口”階段就不存在了(如:生口魚)。再有就是,魚在覓食的過程中突然受到驚嚇,也會馬上放棄覓食,多好的美味也留不住它逃走的現實。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在中魚後要馬上領魚出窩的原因。魚吃食的四個階段,與浮標的魚訊語言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它又是怎樣通過浮標來具體體現的呢?這裏就涉及到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如何調整浮標。我們也正是通過調整浮標來認知魚類的覓食過程,從而達到和實現釣獲的目的。說到調標,我比較認可浮標的“剩余浮力”之說,即調目越小剩余浮力就越小,剩余浮力越小越靈敏,也就是說浮標越接近於調平水越靈。反之則為調遲鈍。

  在垂釣的過程中,我發現:浮標調的越鈍,魚吃食的四個階段越明顯、越松散;浮標調的越靈敏,魚吃食的四個階段就越模糊、越緊湊。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就拿調成5目的浮標來說說。假設(註意!我說的是假設)每次掛鉤的兩餌大小相同,重量也一樣,且每個餌都能拉下2目的浮標。則雙鉤掛餌後,我們通過調整浮標與水底之間的距離,使下鉤餌剛好觸底,此時的浮標應露出水面1目,由於餌料的重量被浮標的浮力全部承擔,兩餌均處於懸浮狀態,且浮標的剩余浮力基本上等於浮標被調成1目時的浮力。若此時有魚探餌,餌團就會晃動,當浮標的剩余浮力不足以平衡掉魚探餌的吸力時,標訊也就隨即產生。這時浮標的魚訊語言就是魚的“探口”訊息。如果我們再對浮標進行調整,讓上鉤餌觸底,底鉤餌呈臥底狀態,浮標應露出水面3目。此時有魚探餌的話,由於浮標的剩余浮力增大了,加上兩餌一觸底一臥底,餌團受水底的製約,晃動的幅度小了許多,而且此時魚探餌的力量能很好的被浮標的剩余浮力所平衡,則浮標的“探口”訊息就不明顯了,也許只是輕微的晃動,上下的動作幾乎沒有。魚經過探餌之後再吞餌入口,魚吞餌時的力量大於浮標的剩余浮力,浮標隨即產生的魚訊語言就是魚的“吞口”訊息。如果此時再增加釣目,使浮標處於不靈不鈍狀態,即浮標露出5目,雙餌均臥底。此時餌團的全部重量均由坑底承擔。

  在魚吃食時,其“探口”訊息就看不到了,魚的“吞口”訊息也會由於受到浮標剩余浮力的影響變得非常小。這又是為什麽呢?因為此時浮標的剩余浮力能平衡掉魚吃餌後的殘余力量,所以浮標沒有明顯動作。而且魚吞餌的這個過程時間很短,魚很快就進入下一階段——轉身或擡頭。而魚的轉身(擡頭)會把子線拉動,則魚訊產生。此時浮標的魚訊語言就是魚的“走口”訊息。如果我們再次調整釣目,使浮標露出6~7目,此時雙餌均臥底,而且子線呈彎曲狀態。魚的前兩口訊息當然就被過濾掉了。

  那“走口”訊息為何不明顯呢?原因是魚轉身(擡頭)的時間也不長,而且子線是彎曲的,在魚轉身(擡頭)時也僅僅是把子線拉直了,浮標的訊息也不會產生。而當魚遊走時,就會產生位移,從而拉直、拉動彎曲的子線,隨即產生浮標的魚訊語言——“死口”訊息。由此不難看出,在浮標調鈍後,釣目由釣靈到釣鈍,魚吃食的四個過程是很清晰的。簡單的總結一下:單餌離底——釣“探口”訊息;上餌觸底,下餌臥底——釣“吞口”訊息;雙餌臥底——釣“走口”訊息;雙餌臥底且子線彎曲——釣“死口”訊息,但這些只是一種理想的假設。在實際的釣魚活動中,由於魚體的大小、餌料的可口性、餌團的大小、浮標的材質……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魚的這四口訊息並不會固定在某一釣目上,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來不斷的變化和調整。接下來我們再說說把浮標調靈後的情況。在我們將浮標調靈後隨著調目的減少,要想釣全魚吃食的四個階段,對所上餌團大小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嚴格,而且由於浮標的剩余浮力的減小、餌團的減小,使浮標出現魚訊語言所需的力量也就變小了。有時即使雙餌臥底,體形適當的魚的探口也有可能使浮標出現魚訊語言。原因就是浮標的剩余浮力已經不足以平衡掉魚吃餌後的殘余力量,而此殘余力量恰恰使浮標出現了魚訊語言。也就是說在浮標調靈之後,魚的前三個過程所出現的三口訊息,在浮標的釣目上很難區分清楚。為什麽說是前三個過程不好區分呢?

  原因就是,魚在前三個吃食過程中,子線都是垂直的(釣目在調目以內),在浮標的剩余浮力加上餌團的重量不足以平衡掉魚吃餌的力量時,魚探餌、吃餌後所剩余的力量能很快地傳至浮標,導致魚訊。如何濾掉其中的假口抓準實口?就要求我們總結和吸取多次垂釣的經驗和教訓,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摸索來很好的掌握它們。還有就是,在調目範圍內,若空桿仍然多於中魚,就需要我們繼續往鈍了釣(即釣目要大於調目了),直到有訊息即中魚為止。此時你所釣的一定是魚的“死口”訊息(雙鉤臥底、子線彎曲)。但我不主張抓魚的“死口”訊息,一定要抓魚的前三口訊息,這是因為抓魚的第四口——“死口”訊息,就如同我們常說的“起桿晚了”,即魚已經開始遊動,再起桿中魚,鉤對魚的刺痛是很大的,使魚在未離窩前就受驚而發力逃竄,如同在窩子裏遛魚一樣,不但容易驚窩,還很容易切線跑魚。

  所以,除了釣老、滑魚、糗魚之外不建議大家釣“死口”。所以說,如果我們在調目之內無法找到很好的上魚點,就應該重新來調整浮標的調目,往鈍了調(減鉛皮),直到魚訊與上魚率幾乎一一對應時的釣目在調目以內為止。不能犯懶釣“死口”,而錯過上魚的最佳時間。單純的追求調靈、調鈍、釣靈、釣鈍都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根據魚口與標訊對應中的真假程度,來適時調整浮標,找到最佳的上魚點,而獲取驕人戰績。特被註意:“最佳的上魚點”不一定就是釣組的最靈點,而是有標訊就中魚的最靈點,它對應的是魚的吃口(或“探口”、或“吞口”、或“走口”、或“死口”),隨著魚情的變化它不是固定的。所以很難說你應該釣幾目、釣靈好還是釣鈍好。有許多釣友就是沒有弄清浮標的魚訊語言與魚吃餌之間的關系,而走入了追求“調幾釣幾”“釣靈還是釣鈍”的誤區。

  明確了浮標的調目、釣目與魚吃食過程之間的關系之後,如何很好地在實際的垂釣之中運用得當,需要釣友們不斷的實踐和摸索。認真地分析浮標所提供的每一個魚訊語言,很好地理解實際垂釣過程中魚吃食的狀態,充分調配好魚訊與上魚率之間的對應關系,是提高魚獲的關鍵所在。明確你的上魚點對應的是魚吃食的那一個階段,是你在魚口發生變化時,應該如何應對的主要依據(是該釣靈還是該釣鈍)。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