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體型與垂釣的關系
平時愛觀察和思考。雖然見過的魚種類不是很多,但是只要是我見過的,我基本能分析出這魚的一些特性。就拿我們最常見的魚種來說吧:鯽魚,鯉魚、鯿魚、黑魚、草魚、皇姑魚、鰱魚、白蓮、翹嘴(白條)等等。只選代表性的魚解說我的觀點,僅是個人觀點,不一定的正確的。希望大家多提意見和建議,完善我的想法。一、首先通過嘴型來分析1、長嘴:鯽魚、鯉魚等等2、短嘴:鯿魚、草魚等3、扁嘴:鰱魚、黑魚、皇姑魚等4、巧嘴:白蓮、白條等 1、長嘴:一定是雜食性魚種和中下層魚類,以層低的浮遊及腐食為生,因為嘴可以伸長和縮短,便於吸食水底食物。以此來看,我們一般要釣底,還有,鯉魚喜歡回遊,一邊遊走一邊覓食,所以它們吃食浮漂反應出來的就是突然下沈(因為嘴較大,鉤吸進嘴裏後遊走),很少有擡漂的動作。鯽魚屬底層魚,吃完食愛往上遊,所以會有臺漂的動作。而且你可發現即使是小鯽小鯉,也可能把鉤子吞的很深,其實不是吞,是被吸進去的。
2、短嘴:必定是以水草為主要食物的和中上層魚類,因為短嘴便於撕咬水草的葉莖,短才有力。鯿魚草魚及青浣等,因此產生了它們吃食是一點一點的習慣。草葉等需要咀嚼,所以它們的上顎都很硬,牙齒(腮牙或叫咀嚼牙)也很大,尤其是大草魚。所以我們釣的時候要用大鉤並且要堅硬的。
3、扁嘴:嘴都較大,有的有牙齒,屬於兇猛(或食肉)性魚種,並且體型較大,底層魚,比喻鰱魚,有人釣到八九十公斤的就能說明,一般的淡水魚食素的魚長不了這麽大。釣的時候就要采用葷餌(雞肝,牛肝,蚯蚓等),要粗線,大鉤,釣底。
4、巧嘴:嘴上翹。必定是中上層魚類。以白蓮和白條解說之;這類魚以水面的食物和中上層中的浮遊生物為主要食物。嘴上翹便於吃上方的食物。白蓮為什麽一般比白條長的大?白蓮頭大嘴也大,腮也大,比其他的魚都大,大就說明吞吐量就大,腮大是因為它們活動量大,活動量大對氧氣的需求量就大,水中含氧氣嘴多的地方就是中上層或水面,串起來就不難解釋為什麽白蓮老喜歡浮頭。以後大家可以通過水中的白蓮浮頭情況來分析水中的含氧量,最起碼可以知道今天好不好釣魚。所以,白蓮(花蓮)是我們釣魚人的情報員!
二、體型特征1、標準型;鯽魚,鯉魚。(我認為這兩種是淡水中標註的魚類,因為分布範圍最廣,量最多,最具代表性)2、圓柱型;草魚,鯇魚,黑魚等,3、菱形:鯿魚,旁皮(較小的那種,具體學名什麽的我不是很清楚)4、扁型:鰱魚,黃骨魚。 1、標準型的,體型的長度和高度及寬度,比例都很恰當和完美,因為這類體型在水裏能上能下,遊動輕盈。背較寬(肌肉發達)的鯉魚在水裏發力較猛,掙紮力大。這跟他的體型有著密切的關系。
2、圓柱型的,體型較長,較圓較豐滿。那麽在水中穿行遊動較快,估計潛水艇也是根據此原理造的。一旦你釣到了,他的反應就是向一個方向遊動,稍不註意就會斷線!
3、菱形的,其實也是扁的,我只是為了好跟扁型魚種分類罷了。此類魚在水裏遊走穿行也較快,但是只要你釣到了,不一會兒它就沒力氣了,因為它體型(背)較窄,肌肉不發達。所以一旦它橫起來,就好用抄網抄。
4、扁型的,它們一般都是底層魚,因為在水底,水壓大,收到的壓力也大,只能橫向生長。所以要釣底。
三:有無胡須分類:
1、有胡須:鰱魚、回魚、皇姑魚等等
2、除上列以外的魚種。
有胡須的,一般是扁頭,食肉,喜歡夜間活動的魚類。就像貓狗等動物都有胡須,即使它們眼睛看不見也能找到食物或走動而不撞東西。只要你發現有胡須的魚,在夜間是你的主釣對象,因為晚上要比白天活動大,也只有在夜間活動它才能捕獲其他小魚。我認為無胡須的魚類及小魚在夜間它們是不活動的,會停留在隱蔽的地方休息。所以才會給有胡須的兇猛的魚類生存的機會。這也是他們體型較大的重要原因。需用葷餌料、活餌料效果更好!
無胡須的,一般都是防衛型魚種,食素或雜食性魚種。葷素餌料皆可。
四、其他: 其他有待發現和總結。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