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魚而定

  例如釣鯰魚、鱖魚、黑魚、甲魚等兇猛性肉食性魚類不論使用何種釣餌,鉤尖均可外露。因為這類兇猛性魚類,平時稱王稱霸慣了,以小魚小蝦等為食,它們在吞食時,雖有魚鰭、蝦鰲等硬物紮嘴,但從無顧慮,所以在吞食鉤尖外露的餌料時仍然照吞不誤。

  二、因餌而定

  用面餌垂釣鯽魚、鯉魚時,一般鉤尖都不宜外露;如用蛆餌時,鉤尖則應外露。蚯蚓是垂釣鯽魚的主要釣餌之一,觀察與研究鯽魚進食時對個體(大小、粗細、長短)的選擇,對提高上魚率有非常重要的關系。

  1.以便利於鯽魚進食的角度出發,尤其是小鯽魚,蚯蚓不僅要細小,而且絕不能露出一絲鉤尖,否則鯽魚絕不會咬鉤。此時,小號蚯蚓優於中號蚯蚓;中號蚯蚓優於分段的大號蚯蚓。

  2.水是一個良好的溶劑,分段後的蚯蚓蚓液外溢,其所含的化學成份(多種氨基酸、無機鹽等)能迅速溶於水並向四周擴散,易被鯽魚的嗅覺所捕捉,從而會很快地進窩咬鉤。

  3.藏鉤露鉤孰好孰壞,絕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例如,當鯽魚多且個頭大的水域垂釣時,掛整條或半條蚯蚓,露出鉤尖,使蚯蚓頭部在鉤外扭動,特別能引誘大鯽魚咬鉤,鉤上的鯽魚又大又快;而掛一小段蚯蚓包住鉤尖,釣起的鯽魚又小又慢。從上述情況來看,在大鯽魚多的釣場垂釣,掛整條或半條蚯蚓,鉤尖外露效果好,在小鯽魚多的坑塘、河道垂釣,則以掛小段細蚯蚓,包住不露鉤尖效果好。

  使用蚯蚓垂釣時,必須註意其鮮活和色澤,這些都會影響其誘惑力。蚯蚓在水中浸泡時間過長了或不新鮮等,都會影響垂釣效果。

  三、因地而定

  1.經常有人垂釣的水域,因常有發生跑魚,傷魚的情況,魚被釣滑了,它們攝食就更加謹慎,如發現餌料上有異物或鉤尖外露就不會輕易咬鉤,乃至見到餌鉤便會迅速逃遁或躲閃一旁。因此在這些水域垂釣必須藏鉤,鉤尖鋒芒一點也不能露。

  2.生塘、野生塘或無人和很少有人垂釣的水域,魚兒比較老實,不計較餌料的質量和形態,雖鉤尖外露,魚兒同樣吞鉤,而且吞食較猛。在送漂或黑漂的標相上非常典型。

  3.兩種特殊的情況:

  ①當多魚爭一食時,以先到口為強,就會出現搶食,那時就不顧是露鉤還是藏鉤,一口吞下而上鉤。

  ②饑不擇食,當魚兒在饑餓的狀態下,見到餌料就會囫圇吞棗地吞下,此時露鉤也能釣到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