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魚是如何發現魚餌的
魚類需要生存,因此攝食是它們的天然屬性。魚類是靠其感受器官,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在水域中發現食物和攝取食物的。 魚類都有眼睛,其結構與人體的眼睛相似。但魚眼的水晶體為圓球形,只能看見較近的物體。它們都是近視眼。很少能看到12米以外外的東西。因此,要是魚類看見魚餌,一是魚餌要醒目,因魚類對顏色較敏感,以紅、白、黃三色為甚。因此,水絲蚓、白面餌較易為魚發現;
二是使用活動魚餌,魚類較易發現,故提引餌鉤、采用活魚、活蛙等魚餌均易為魚發現。
嗅覺是魚類最發達的器官,魚類大都是憑借嗅覺發現食物的,而對某些喜歡夜晚覓食的魚類,如鯰魚、黃顙魚等,嗅覺更是它的主要覓食器官。不同的魚類,對氣味的選擇不同。它們能夠分辨出那些是自己喜歡的,那些是不喜歡的。如鰱魚喜歡酸、鱅魚喜歡酸臭等,釣者就應投其所好,在選配魚餌時,對於氣味的選擇尤其重要,可以說它是垂釣成敗的關鍵之一。
魚類的味覺也很發達,很多魚類,如鯽魚、鯉魚等,它們發現食物,總是把食物先含在嘴裏,經品嘗後,合口味的才吞下,不合口味的便會吐出。比較而言。雜食性和草食性魚類,如鯽魚、鯉魚、鯿魚、草魚等要更加靈敏。它們喜歡香甜味的食物。
魚類的觸覺器官的側線和觸須,側線能使魚類對水中活食準確定位,從而捕食之。它還能使魚類在昏暗的水中遊動自如。少數魚類如鯉魚、鯰魚、黃顙等有觸須,它是近距離觸覺器官。觸須上有味蕾和觸覺神經與大腦相連,在與身體接觸時能感知物體的氣味和位置。如鯉魚在水底拱泥時,它能探知水底8—10cm深處的餌料,可見,鯉魚拱泥是其覓食的一種方式。
魚類的感覺器官雖然都具有,但其靈敏度卻差別很大。一般來說,中上層魚類,如草魚、粲條魚、翹嘴紅舶等,視覺較靈敏,而味覺和觸覺遲鈍,主要靠視覺攝食;而底層魚類,如鯰魚、黃顙魚、鯉魚等,則主要靠味覺、嗅覺和觸覺覓食。了解魚類的感覺器官,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不同魚類發現食物的方式,也就便於釣者使用不同的魚餌使其上鉤。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