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遠道赴水庫釣魚,都市釣客的現代化海竿釣具常令當地老鄉噴嘖稱嘆。而我們則自然對當地土釣法(拉陀釣,通常又叫“甩大線”)不屑一顧。然而一天魚釣下來,所獲寥寥的我們卻常常為當地人的戰果大感吃驚。

  其實當地的土釣法很簡單,幾副拉陀,每副線長200米左右,大鉤。魚餌就用玉米粒,夏秋有青玉米時用青玉米粒,役有青玉米的季節便使幹玉米粒。用酒泡,過後鉤尖掛在玉米臍子上即可。釣窩通常距岸較遠,一般都在150一200米左右。A水送線。有人用木條釘個“A”字形漂浮架,頂尖處拴根繩,遊泳時像拉小船一樣拉著它。在兩腳端和中間橫梁中部各釘一枚釘子,將鉛陀掛在上面,這樣下水一次即可送三副線,並可保證不亂線。堯水送線送一次不容易,所以采用玉米粒魚餌,不怕小魚啃,更不必擔心被啃光。只要不咬鉤,可以一直不用換食。堯水到達釣窩後,將鉤餌垂直投入釣窩子,並將隨身帶去的幹玉米粒撤幾把在釣窩處做誘餌。撤窩的情形很似播種,的確,有“春播”才會有“秋收”,這倒很形象地說明了此種釣法中“做窩”的重要性。這種釣法上魚率頗高,尤其是發了窩以後,有時鉤送進去,人正往回遊魚已咬鉤,岸上人將魚拉上岸而送鉤人尚未遊回岸,使送鉤人窮於往返。當然,每次送鉤進去,他都不會忘記再撒一兩把玉米補一補窩。

  有人看人家頻頻上魚.便也仿效。用氣墊船將海竿鉤送進去,也弄些玉米撒下做窩。但效果差得頗遠。遂湊到當地人那裏,以煙酒施以“情感投資”,央人將自己的海竿鉤送人人家的釣窩.果然基本每送必獲,且多是大魚。一問,原來當地人基本每天在此“作業”,按點來按點走。釣窩也已基本成為相對固定的“投飼區”。一到鐘點,魚群便來此聚集就飼。與我們城裏人偶爾一次,盲目性很大地做個生窩子相比,效果自然也就天差地別了。

  後來城裏釣客赴水庫釣魚便也借鑒此法。主要是增加天數,生釣窩即使做上窩子,當天也很難發窩,是第二天才多少開始見效,第三天往往才真正發窩。當然具體施釣方法又與當地人有許多不同。首先,堯水送線的方式便不可取,它與垂釣宗旨相去甚遠,不是休閑娛樂,而是“生計”,基本屬於“捕撈作業”重體力勞動。我們不下水,岸上撤窩,岸上拋鉤(因是近釣,相對應選深水區)。撤窩能撒多遠,拋鉤就拋多遠。近窩自然沒有遠窩效果好,質量上的不足只好由數量來彌補。因此應多布鉤,有時一人便甩下十幾副甚至幾十副拉陀,每鉤花落水處都揚一些玉米進去。如方法得當,幹玉米粒可揚近二十米遠。因是近窩,又是生窩,所以撤窩量要大,加上布幾十副鉤油撒的面積也大,所以人們都叫它“撒大窩”。我和朋友去釣魚,每次到地方不奔水邊先進村買幾十斤玉米。背到水邊,第一件事不是理線拋鉤而是拎著袋子沿岸邊一路向釣窩撒玉米。撤完窩子,回頭再拋鉤人水支帳篷,守著一大排鈴銷,悠然等魚上鉤。此法專釣大魚,三五斤算小的,多為七八斤、十多斤的個頭。魚情好時,釣獲量每每相當可觀。

  如不使“拉論”用海竿,則可劃小汽船(或氣墊)帶半袋幹玉米進去布窩。海竿向窩區拋鉤。在遼南碧流河水庫、沈陽鞍山用此法,釣取大鯉魚大草魚功效卓然。大則一尾十幾斤,小的也有七八斤。我曾一趟調得大魚17條,收起釣魚竿時卻拿不動,只好雇毛驢車由水邊拉到乘車處。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