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一種變溫動物,它的體溫隨著生活環境——水的溫度變化而變化。專家通過實驗測定,魚類的體溫與水的溫差在0.5℃~1℃。因此說,魚的體溫隨水溫變化,而水溫的變化又依賴於氣溫的變化。
淡水魚因魚種不同、生活區域不同,適應其生存的溫度也不同。水溫適宜,魚就顯得活躍,食欲旺盛,繁殖力強。水溫欠適
宜,魚就顯得不活躍,甚至停止進食。水溫超過魚的生存臨界線時,魚就會死亡。為了便於讀者釣魚時參考,現將常見的幾種淡
水魚適宜生存的水溫介紹如下:
鯽魚對氣溫適應能力較強,在40℃以下還會有食欲,但活動能力差,鯽魚最適宜的水溫是16℃~25℃。
鯉魚、鮎魚最適宜的水溫是20℃~27℃。
鰱魚、鱅魚最適宜的水溫是22℃~30℃。
草魚、青魚最適宜的水溫是25℃~30℃。
鱖魚最適宜的水溫是15℃~30℃。
甲魚最適宜的水溫是18℃~32℃。
概括講,淡水魚在15℃~25℃的水溫範圍內都較適宜。也就是說,在這個溫度範圍內釣魚效果最好。
水溫是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魚對水溫的變化,通過自身的調節力適應水溫而生存,魚對水溫有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調節
有兩種方式:
生理性調節。當水溫發生變化時,魚首先應對的辦法就是自我調節。魚類的敏感器官是皮膚中的微血管和腮血管,而控製體
溫調節的神經中樞在下丘腦。魚類的調節辦法是體液調節,體液包括體內的血液、組織液、淋巴液、水分等,通過體液的生理協
調,使體溫盡量與周圍的水溫接近。
除了自我調節外,另一個辦法就是動態調節。因為水的溫度和大氣的溫度有差異,水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水的傳熱散熱都比大氣慢,加之水有上、中、下三個層次,這三個水層的溫度也有差異,水越深,差異越大。據科技工作者測量,當水的上層溫度為21.2℃時,1米深的水溫為18.3℃,2米深的水溫為17℃。在冬季,水的表層溫度為4.3℃時,水深1米的溫度為4.5℃,水深2米的溫度為4.9℃。當水的某層水溫不適宜某種魚生活時,它就會尋找自己適合的水層。如春天,當氣溫、水溫較低時,而水底的水溫相對高一些,於是魚就沈到水底或鉆入泥中、草叢中、亂石堆中藏身,可以在數日內不吞吃食物。夏天,水的表層溫度高,魚就到有樹蔭的水域、草叢中或溫度相對較低的深水區棲息。夏天,水的表層溫度多在30℃左右,魚對這麽高的水溫顯然不適應,如鯽魚,適宜生活在水溫25℃以下的中下層水域。
水上熱下涼的狀況,學術界稱為水的“正分層”。冬天,深水區溫度較高,而水的上層由於受冷空氣的影響,水溫相對較低;這種水層為“逆分層”。造成水溫度分層的原因是水的溫度高,水的密度就小,水的溫度低相對密度就大,水的密度大就相對較重。再就是水的導熱性差。如某個時段的氣溫是20℃時,附近的水溫往往滯後2小時才會達到20℃,氣溫下降時道理也一樣,水溫在2小時後才會降到與氣溫近似的溫度。
這就啟發我們垂釣者,要根據當時氣溫導致水溫的變化而靈活掌握如何施釣。春天鯽魚雖生活在水底層,這時會因為7k上星
的溫度較底層高,它會遊到水的上層或淺水區活動。
還有個值得註意的問題,就是穩定溫。在某一個時段內,氣溫變化不大大,沒有陡然產生忽冷忽熱的現象,這時水的溫度也會產生顯著的變化,使水溫處於穩定狀態。這個穩定狀態的水溫恰恰是適合魚生活的溫度,魚就會顯得活躍,食欲不減,這樣的水溫正是釣魚的好時機。
不少垂釣者還通過實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某一個肘段內,氣溫與水溫變化越大,也就是溫差越大,越不好釣魚,上鉤率很低。溫差相對較小時,釣獲的魚相對會多。春季和秋季溫差在4℃~8℃時,夏季溫差在6℃~10℃時,冬季溫差在2℃~6℃時,最適合釣魚。當我們從氣象預報中獲得近日溫差較小時,千萬不要錯過出外釣魚的機會。其科學道理是,在溫差小的時候量魚必須通過自身的機體調節溫度,無須進行動態性調節體溫,自身的能量消耗相對較小。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