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長短子線對上魚的影響
關於子線長度的爭論由來已久,包括大師們在內都不一樣。但釣魚無常理,子線長或短都有其的道理,以下試簡述之。
首先談一下子線長短的主要優缺點:
(一)短子線:
優點:1、靈敏
2、餌到位快
缺點:1、提竿不中魚(容易過靈)
2、誘魚效果差
3、距鉛皮座近,子線彎曲度一般較小,魚不敢吃
(二)長子線:
優點:1、穩健
2、子線擺動大、誘魚好
3、距鉛皮座遠,子線彎曲度一般較大,魚敢吃
缺點:1、矛魚多(信號傳導損失大,容易過鈍)
另外格外強調一點,長子線的調標應偏靈,因為長子線本身就是偏鈍的(子線彎曲度大、信號傳導損失多);短子線調標應偏鈍,因為短子線本身就是偏靈的,講到具體調目釣目上,長子線可釣高釣低,例如調6釣3等(11目硬尾標);短子線可釣低釣低,例如調3釣3、調3釣4等(11目硬尾標)。
第二篇:面對不同釣法,適用的子線長度
長子線的優點:餌的擺幅較大,魚的吃口好;距鉛墜較遠,隱蔽性好;同時不易斷;缺點:信號傳導損耗大,且傳導較慢。
短子線的優點:傳導迅速到位快且準確,信號大;缺點:隱蔽性不好,信號有時過多,判斷不易準確。
1、春釣鯽魚:子線長度20-25cm。因這時鯽魚在越冬後剛開始索餌,膽小但貪食,對活食較為敏感。這個長度的子線擺幅大,上下鉤餌與子線間在落底前有個自然的夾角,便於魚口的吸入,故中魚率較高。適用釣法為:搓餌釣底及搓餌釣接口等。
2、夏初釣鯽:子線長度15-20cm。因這時鯽魚吃口極好,只要把漂調準確,中魚率高且有一定的速度。適用搓餌釣底或拉餌釣底。
3、拉餌釣鯽:子線長度10-12cm。這是主要考慮魚的密度高、垂釣時追求速度。適用釣法:拉餌釣浮(中上層為主)。
4、懸墜跑鉛釣鯽:子線長度5-8cm。為了增強信號傳導及靈敏度,這時一定要采用短子線。
5、釣鯉魚:子線長度20-30cm。因鯉魚個體較大,警惕性高,采用長子線可有效降低魚體碰線等假信號。同時中魚後,亦不易斷線
6、釣滑口鯽:子線長度18-20cm。這樣既可避開一些假信號,同時靈敏度又不至於太低。
7、釣草魚:子線長度25-30cm與釣鯉相同。
8、釣鰱:子線長度25-50cm。
還有很多情況下的子線不同長度的用法,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深水底層釣快鯽,子線15cm。淺水釣鯽,子線12-15cm等等
第三篇:什麽樣的子線是好子線
在從事池釣活動時,和魚“短兵相接”的就是子線。一條稱職的子線,除了必須考慮到品質的問題之外,再就是要有適當的長度。
在池釣活動中,釣竿、母線、子線、浮標與餌料等都是將魚征服的利器,是池釣相當重要的釣具之一。要將散於各方的魚群誘集過來,並讓它難逃鉤上釣餌的致命吸引力,一份有獨家配方的猛餌,是決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以鯽、鯉魚為例,當魚群靠近之後,偵測鯉魚刁鉆的魚訊,就必須靠靈敏的浮標來完成它的神聖任務。當魚上鉤之後,一把順手的釣竿,不但可以抵消魚的拼鬥力道,還可以讓你便於操控。可是,在和魚做第一時間接觸又賣力相搏的,卻是站在最前線的母線與子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魚短兵相接的子線。因此,釣友應該對子線的使用多費一番心思,你就擁有了比別人更接近“成功”的機會。
一般子線的選擇,結節拉力是第一個要件。拉力值大的高級線,可以使用較細的線徑,而擁有相同的拉力值。這樣就可以增加你中魚的機會。因為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較細的線,一定比粗線有較好的釣況。
透明度高而曲折率低,也是相當重要的條件。雖然,魚的智商沒有釣友高,但是,透明度低而有反光的釣線,其所產生的陰影也較大,會讓魚有“異物感”而提高警覺心,就會降低它們就餌的意願。
柔軟性也是選擇子線的一個重要條件。較柔軟的子線,會讓餌的下沈顯得比較自然。在羅非啄餌的時候,會因為子線的柔軟而沒有戒心,可以有效地提高中魚的機率;不會卷曲與切水性大、無吸水性,同樣是高級釣線的必要條件之一,有了這樣嚴格的要求,你才可以找到一盒最佳的子線。
第四篇:多長的子線才是標準的
談完了有關高級子線的選擇條件之後,接著,我們來談有關子線“長短”的問題。子線到底必須使用多長才標準?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幾乎每一個甚稱為“高手級”的池釣釣友,都有他們一套“行得通”的道理。就是因為“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的理論,才讓初入門的釣友感到“一頭霧水”!
雖然,俗話說:“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但是,天底下的每一樣事情,都有它的差異性與共通性。以池釣所使用的子線來說,它的長短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除了你是使用“速釣法”之外,一般池釣都是使用較長的子線。
因為“速釣法”是真的和魚“短兵相接”,這種釣法除了要用較短的子線之外,它的子線也相對比較粗。在魚啄餌的時候,子線能夠立即“站”起來,讓浮標傳導訊號更快捷。所以,“速釣法”所使用的子線只要一條5公分,另一條7公分就夠了。
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子線越長它就越柔軟,越軟的線使餌在動的時候,會顯得比較自然,魚的警覺心自然就比較低,可以讓它們放心地將餌啄進口中。而且,比較柔軟的子線,在魚剛剛開始啄餌的時候,不會立即在浮標上造成假訊號,讓釣友在判斷魚訊時少產生困擾。當然,依據這個理論,子線越長,其柔軟度就越高。但是,太長的子線,會造成你在拋投時的困擾。因為兩團餌在空中會打轉,經常會讓子線纏在一起,子線很快就因為卷曲而必須立即更換了。
說了老半天,那麽,到底要使用多長的子線才算是“標準”呢?不過,前面說過,所謂的“標準”,只是一般釣友最常用的狀況而言,並不是每個PRO級釣友都是如此使用的!一般釣友最常用的長度,大約15-20公分左右,以這樣的長度,其柔軟性夠,拋投時也不會造成經常纏線的不便。當然,池釣的子線,都是一長一短的,如果這兩條子線一樣的長,拋投一定會落在同一點,魚在啄餌的時候,很可能兩條子線都在動,結果在揚竿作合時,反而變成兩枚鉤子都落空的情形。所以,一定要讓兩枚鉤子分開,才不會有這種讓人敗興的情形。
第五篇:兩枚鉤子的距離要多大
根據無數高手級釣友的實際經驗,兩鉤之間的距離至少要有2-3公分左右的距離。在正常的情況下,我們調校浮標的時候,都是調成短子線的餌剛好是觸底,而較長子線的餌,則是橫躺在池底。
如果兩條子線的距離太短,雖然,兩顆餌不管是哪一個先行溶化,都不會有浮標上浮而產生誤差的問題。但是,它就會和兩條子線同樣長的情形一樣,造成揚竿作合的困擾。不過,若是兩鉤的距離太大,如果是長子線的餌先溶化,則會因為其餌重已經消失而使浮標上浮,如果你誤判這是魚來啄餌的魚訊,就會落得揚竿落空的下場。
所以,最適合的兩鉤距離,就是大約在3公分左右[一個半釣距],若是短鉤先無餌當然沒有浮標準確性的問題,即使是長鉤先失餌了,浮標也只是上浮一目至一目半而已,對於魚訊的判斷,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不管你使用的是什麽號數的子線,都要將綁有雙鉤的子線對折,兩鉤的距離調整成約3公分左右,再將最上端所形成的小圓孔,掛在子線收納盒的小圓柱上面。
以相同的方式、手法綁好鉤子後,掛在子線收納盒的圓柱上,你會發覺,每一條子線都是差不多一樣的長,這樣你在更換子線之後,你也不用重新調整浮標的“目數”。
由於魚的釣況與就餌的意願都會有所改變,只有一種號數的子線,無法應付多變的釣況。因此,你必須準備多種不同號數的子線,以上述的方法綁好鉤子,再放在子線收納盒內。相同號數的子線,掛放在一起,做上不同的記號,這樣你就可以權衡各種不同的釣況而正確選擇子線了。
總結篇:十種情況下子線的長短規律
一、根據魚的大小情況 — 魚小則短,魚大則長。
二、根據魚的滑口情況 — 滑口則短,生口則長。
三、根據魚的咬鉤情況 — 速度快則短,慢則長。
四、根據魚的泳層情況 — 水面則短,水底則長。
五、根據池塘水深情況 — 水深則短,水淺則長。
六、根據池塘餵餌情況 — 顆粒則短,麩類則長。
七、根據池塘肥瘦情況 — 水肥則短,水瘦則長。
八、根據池塘走水情況 — 走水快則短,不走則長。
九、根據池塘餌重情況 — 餌料輕則短,餌重則長。
十、根據天氣季節情況 — 夏天則短,冬季則長。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