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時,我們經常會碰見小魚鬧窩子,特別是用蚯蚓釣魚,一定會碰見。魚鉤放入水中後,浮漂就不知道被帶到哪去了,提鉤不見魚,讓人傷心欲絕、悲痛萬分。釣魚愛好者經常被氣的咬牙切齒、暴跳如雷,對它們恨之入骨,相信很多人和我都有同感。小魚雖然討厭,但對於我們釣魚愛好者來說,與其當空軍,還不如讓小魚鬧窩子,可以給我們增添不少樂趣,所以說它們也有可愛的一面。我們釣魚時經常碰見這些小魚,或許你還不知道它們的學名,今天我來盤點一下在我國境內的淡水河流中,經常鬧窩的小魚,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們吧。
1、學名:麥穗魚,又名羅漢魚、肉柱魚、柳條魚、食蚊魚等,各地的叫法各不相同,是鯉科一種。頭小略尖,體側扁且延長。背部色深,腹部灰白,體側銀灰,中央具一條不明顯的灰黑縱帶。外緣具不明顯的新月形黑斑,各鰭鰭膜呈灰黑色,尾鰭叉形。生殖時期,雄魚體色深黑,吻部、頰部出現珠星;雌魚體型較小且產卵管稍外突。雄魚個體大,雌魚個體小,差別明顯。麥穗魚分布極廣,幾乎所有淡水水域都有它的蹤跡。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體中常見的小型魚類,生活在淺水區。雜食,主食浮遊動物,產卵期4~6月。卵橢圓形,具黏液.成串地粘附於石片、蚌殼等物體上,孵化期雄魚有守護的習性。但具體來說,靜水水域和水的透明度不高的水域麥穗較多,而水流較急又深的水域少有麥穗。水草較多的池塘麥穗更多,因它大量吞食附著於水草的各種魚卵。麥穗魚適合的水溫28-30度,常見個體大小一般在10厘米左右,差不多和成年男子中指的大小,長到一定程度時停止生長。因此魚線條流暢,形似麥穗,故而得名。
麥穗魚是一道不錯的美食,用油炸,放入辣椒、姜絲、蔥末、蒜末、白醋,最後滴幾滴香油,攪拌均勻,絕對是一道好吃的下酒菜,不好吃不要錢。麥穗魚雖然好吃,但並不好釣。此魚嘴小,因而吃食很難吞入口內,見東西就搶,搶食兇猛,搶到食物就跑。特別是釣鯽魚等不太大的魚,最易受它幹擾。釣麥穗魚,最好用小鉤、小漂、小墜、細線答配。如果麥穗魚突然不咬鉤,常是大魚進窩的信號,應密切註意。麥穗魚是釣魚人最煩的一種鬧窩小魚,小小的嘴巴緊緊咬住了鬧窩的頭把交椅!
鬧窩程度:★★★★★★ 如圖一所示:
2、學名:鰟鮍,俗名紅目鯽、彩片、菜板魚、葫蘆片等。嘴巴小,身體扁薄,呈卵圓形。口角無須,下咽齒l行,齒面平滑。側線不完全,常見個體成人二手指大小,體長約5-8cm,長到一定程度時停止生長,個體小,屬於淡水小型魚類,壽命為3-4年。眼有彩色光澤,背面淡綠色,略帶藍色的閃光,腹面銀白色。繁殖期的雄魚色澤艷麗,光彩迷人。生活在淡水中,只要有淡水的地方就會有它們的足跡。雜食性,吃水生植物及水生生物,繁殖期在4月底5月初,卵產在活的河蚌裏,繁殖能力強,數量多,生命力強。適應水溫為14 -28℃,對水質並不挑剔。此魚性情溫和,常成群遊動覓食,喜好清潔而植有水草的水槽,特別喜歡在河岸旁邊石頭洞口遊玩,喜歡做側身動作,故而得名鰟鮍,主要分布於我國的各大水系。
鰟鮍魚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近年來,在花鳥市場中,鰟鮍魚逐漸被人熟知。由於外表色彩絢麗,光彩迷人,越來越多的人把它當成觀賞魚養殖。但外表漂亮的鰟鮍並不能掩蓋它喜歡鬧窩搶食的一面,我們在釣魚時,鰟鮍魚經常不請自來,而且是成群結隊,由於嘴小,不能吞入魚鉤,咬著魚鉤跑,搶食相當兇,鬧窩也厲害,很難釣。還影響釣其他的魚,所以釣魚愛好者常常被它們氣的火冒三丈,因此,鰟鮍當仁不讓的穩坐鬧窩的第二把交椅!
鬧窩程度:★★★★★ 如圖二所示:
3、學名:白條魚,又名小白條、餐條、餐子、尖嘴子等,屬鯉科。體延長而側扁,背緣較平直,腹緣稍凸,腹棱自胸鰭下方至肛門。頭稍尖,側扁,吻短,吻長大於眼較大個體的白條魚徑。口端位,斜裂。眼中大,眼間寬而微凸,其間距大於眼徑。低海拔常見之魚類,行動迅速,喜歡群聚棲息於溪、湖及水庫等水之上層水域。雜食,主要攝食藻類,也食高等植物碎屑、甲殼類及水生昆蟲等,產卵季節為5~6月,產卵時有逆水跳灘習性。分批產卵,粘附於水草或礫石上繁殖力及適應性強,能容忍較汙濁之水域。常見個體10-15cm,最大個體30cm,小型魚類。主要分布於我國各主要水系。
這種魚我們當地叫小白條,據我所知,俗稱小白條的地方最多。我們那邊經常把小白條曬幹碎成粉末狀態,當豬飼料販賣,並且價格不斐,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由於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特強,數量眾多,在一般的河流中都能見,搶食很兇猛,鬧窩自然也就少不了它們,釣魚愛好者對它們的印象並不太好。如果麥穗魚和鰟鮍在鬧窩排名中都能榜上有名,那麽小白條排名第三沒人會有意見。
鬧窩程度:★★★★ 如圖三所示:
4、學名:馬口魚,俗稱桃花魚、大口扒、扯口婆等,屬鯉科。口大,上下頜邊緣凹凸,體延長,側扁,銀灰帶紅色,藍色橫紋。生殖季節雄魚色澤鮮艷,頭後隆起,尾柄較細,腹部圓。上頷兩側邊緣各有一個缺口,正好為下頷的突出物所嵌,形似馬口,故名“馬口魚”。馬口魚棲息於水域上層,喜低溫的水流,遊動敏捷,善跳躍,喜歡逆水遊動,尤以水流較急的淺灘和砂礫底的小河為多見。一歲性成熟,繁殖期在3~6月,常見個體7-15cm,最大個體可達20cm左右,以小魚和水生昆蟲為食,是一種小型兇猛魚類,主要分布於我國黃河以南各水系。
馬口魚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淡水小型魚類,經常成群結隊遊動覓食,個體雖小,但搶食兇猛無比,不挑食,什麽都搶,非常好釣。尤以蚯蚓、蒼蠅、米飯、面食垂釣最佳,在垂釣過程中,鬧窩自然也少不了它的角色,但我認為它只是扮演配角,相比小麥穗、鰟鮍魚和小白條,鬧窩稍微好些,故馬口魚成功摘得鬧窩排名的第四名寶座。
鬧窩程度:★★★,如圖四所示:
5、學名:棒花魚,俗稱爬虎魚、推沙頭、淘沙郎、沙錘、花裏棒子等,屬鯉科。棒花魚體長,稍側扁。頭較短,吻短,前端圓鈍。眼小,側上位,眼間寬平。背鰭無硬刺,胸鰭圓鈍,均較短。尾鰭叉型,頭背部稍黑,體側具有不明顯的縱紋,其上有9-11個黑點斑塊,背部也具8-11個黑色斑塊。背鰭和尾鰭具有由黑色小點組成的斑紋。生殖時期,雄魚身上的斑紋更為明顯,胸鰭及頭部均有珠星。常見個體5-8cm,小型魚類,生活在靜水或流水的底層沙石,主食無脊椎動物。一歲性成熟,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為巢,產卵其中,雄魚有築巢和護巢的習性。棒花魚分布於我國各主要水系及湖泊、溝塘中。
棒花魚生活在河流的底層沙石中,它對蚯蚓情有獨鐘,就算被釣上岸後還不會松口,它把死前也要做個飽死鬼表現的淋漓盡致。另外棒花魚還有一個特異功能,就是它的肚子能吸玻璃,一般人我不告訴他。據我所知,它好像並不喜歡面食,愛葷不愛素。我們用蚯蚓釣鯽魚時,經常會碰見棒花魚鬧窩,而且鬧窩很兇,見蚯蚓就搶,本來懷著興高采烈的心情來釣魚,結果被它們氣的欲哭無淚、泣不成聲。由於它對餌料具有獨特的愛好,用面食垂釣時鬧窩相對好些,故棒花魚獲得了鬧窩排名的第五名寶座。
鬧窩程度:★★,如圖五所示:
6、學名:白揚魚,俗稱:船釘子、步沙肌、沙裏爬等,頭較長,吻部在鼻孔前下凹。 吻長大於眼後頭長。唇發達,具顯著小乳突,下唇後緣遊離。有1對須,側線鱗47~49,胸部裸露。常見個體5-10cm左右,小型魚類,生活於江河、湖泊的底層沙石中,食底棲無脊椎動物。繁殖期4~6月,漂流性卵,體較肥壯,數量較多。分布廣,我國主要水系均產。
白揚魚和棒花魚的生活習性差不多,都是生活在河流底層的沙石中,在傳統釣中,釣底時經常會釣上這種小型魚。雖然個體不大,但咬鉤的動作卻不小,漂的幅度很大,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大魚咬鉤,常常欺騙釣魚愛好者的感情。為了跟上時代的潮流,偶爾也會象征性的鬧窩鬥你玩,只不過是小打小鬧,相比其他幾種小型魚類,鬧窩要好的多,釣魚愛好者對此並沒有生氣。因此,白揚魚名副其實的拿到了鬧窩排名的最後一名美名。
鬧窩程度:★,如圖六所示:
以上盤點的都是在我國境界河流中經常鬧窩的小雜魚,針對小魚鬧窩,我有幾個方法,僅供參考。第一,換釣位。俗話說惹不起我躲的起,在不同的釣位來回換著釣。小魚鬧窩是有時間段的,過了那個時間就好了,上次寫的關於釣鯽魚挖草洞的文章中,我就建議多挖幾個草洞,就是考慮到小魚鬧窩的問題。第二,在餌料中做文章,有些小雜魚愛葷不愛素,可以換成它們不喜歡的餌料,盡量少使用腥味重的餌料,可以使用面食,並多加拉絲粉。小魚鬧窩時不要用蚯蚓,相對會好些。第三,自製假餌。可以用泡沫、紙殼、塑料等材料自製假餌放入水中,一段時間內小魚發現餌料咬不動,自然就會離開。對付小魚鬧窩的方法有很多,我常用的方法就是換釣位,沒功夫答理它們。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