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光倒刺鲃的介紹
棲息在內陸、沿海地區不同類型水體的魚類,它們棲息和可釣的環境,大體上可分流水、緩流水和靜水環境三種。流水和緩流水環境,除海洋之外,都是江河、湖泊、水庫等自然水域;而靜水環境,都屬池塘(包括家塘和野塘)等養殖水域。
流水性魚類,一般生活在江河的上遊源頭或山澗溪流的河谷。這些魚類,為適應急流環境,一般體形都較長,個體都不大。它們主要刮取附生在泥石上和大型植物上的藻類,或攝取底棲動物為食。它們的下領都有銳利的角質,如裂腹魚和鲃亞科的大多數魚及鮡魚類、馬口魚、鮀魚等。釣這些魚,用釣魚竿齊竿線(又稱甩大鞭釣法)釣法,掛底棲的軟體動物如螺、蚌、蟻肉或小蝦、小魚等鮮活餌,就可以釣到。例如:刺鲃魚在鯉科鲃亞科魚類中,是一個大家族,經常可釣到的就有光倒刺鲃、倒刺鲃、雲南倒刺鲃、油四須鲃、金線鲃等,另外,還有一些地方亞種,如長江上遊及其山溪裏的中華倒刺鲃、雲南撫仙湖的金線鲃、陽宗海的陽宗金線鲃等等,這些,都是刺鲃家族中的地方種群。雖然,它們在生態和形態上各有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木特征,即是有須2對,似鯉魚,其體側扁或呈亞圓筒形,似草魚,現選擇幾種主要地方種群作簡要介紹,第一種為光倒刺鲃,其他幾種下章為大家講述。
光倒刺鲃俗稱光眼魚、黃堅魚。體長筒形,背鰭前方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隱於皮下,體背青黑色,腹部乳自色,廣泛分布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各種類型的水域,尤其是漓江和桂江。它資源豐富,僅次於鯉魚而居廣西淡水魚資源的第二位。在廣西分布的地區有全州、興安、桂林、陽朔、荔浦、平樂、昭平、三江、融安、龍州、東興等地。廣西發現最大的個體為7.5千克,經常可以釣到的為1一2千克。
光倒刺鲃的視力強,遊速快,但膽小,怕聲響,稍有驚動,就逃之夭夭。它既貪食,攝食的動作又快,是淡水魚中最難釣的魚。如果釣者具有較高的釣技,而目又掌握了它的生活習性和特點,避其所長、攻其所短,出奇而製勝,那麽,它會變成淡水魚中最易釣,上鉤率最高的一種魚。
釣光倒刺鲃的季節,廣西一般在6一9月。而秋末、冬天和初春,只宜在深水裏垂釣,春天為淡季。在一天的可釣時間裏,夏季釣兩頭,即清晨至上午9一10點鐘;傍晚,下午4 -5點鐘到天黑之前。冬春釣中間,即中午前後,這都與氣溫水溫的變化有密切的關系。釣點一般選在碼頭邊,巖石邊,流水的回水灣處,以及結小果實的大樹下、大竹林下,攔河壩及橋墩的附近。這些地方,水下生長有絲藻類。光倒刺鲃喜歡在這些光潔的地方遊弋覓食。
本文選自《垂釣技法叢書:傳統釣法探秘》第一章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