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時竿尖入水多少才合適
揚臂拋線,入水壓竿,一套完美的動作之後,就等漂動刺魚了。但經過觀察,很多釣友忽略了一個細節,即正常釣況下,竿尖入水過於隨意,註意力只在漂上,竿尖往往入水過深。這就造成了垂釣中不單力道運用不好,還會錯失良機,纏線、傷線、跑魚。
不管是競技釣還是休閑釣,有一個共識應該強調,即正常釣況下,竿尖在刺魚前應該在水下。那麽,浮漂牽動到位後,竿尖入水多少才合適呢?
排除幾種特殊情況:
1.魚情決定不需要風線入水,提著竿子釣。
2.風很大,水面的順風流帶動風線,嚴重影響了浮漂的穩定。有意加深竿尖入水,使風線入水深些,盡量減少風對浮漂的影響。
3.因為釣場環境的特殊或其他情況而有意加深竿尖的入水深度。
竿尖入水過深,對提竿刺魚的影響:
1.竿尖入水過深,風線與漂腳、水線呈反角態勢,第一時間擡竿刺不上力。魚越釣越猾,漂相稍縱即逝,呈反角的大線運行軌跡往往慢半拍,不適應快速中魚,並總有刺不上力的感覺。
2.作用於漂的爆發力增大,傷漂、傷線、傷體能。因為線在水下呈反角,竿尖入水過深,提竿刺魚時水阻增大,給第一時間刺魚的爆發力增加了難度,使爆發力的“打”形成了擡竿的“拉”,力道上自然就控製不好。
加之一些釣友漂腳的太空豆未拉出相應的緩沖空間,使漂腳瞬間受力過大,很容易傷漂。同樣,大線呈反角,提竿時有“崩”的感覺,後果不單是傷漂傷線,往往它和不壓水線造成的惡果是一樣的——纏線。
另外,特別是用長竿的時候,竿尖入水掌握不好,水的阻力尤其明顯,一天釣下來,體能消耗也是很大的。
竿尖入水的深度:
經過多年實踐體會,無風無浪,竿尖入水三五厘米;微風小浪,竿尖入水十余厘米(不可大於漂腳至釣目的深度)。但如果還有其他情況,比如釣大魚,故意讓線;比如戳草窩,線在草上等等,那都另當別論了。
釣魚已成為競技項目,不管是比賽還是野外休閑,魚獲才是硬道理。竿尖入水多少看似小問題,但不引起重視會添了大麻煩。講究精度,註重細節,應該是我們釣魚人追求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