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塘與自然水庫、養殖庫、精養魚塘不同,首先魚的密度很低,放魚存魚不過500---1000斤,而釣魚人很多,桿塘邊幾乎天天有人,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其次,開釣後長期打窩子,使水質很肥,水底醬層缺氧;若長期不換水,水就“壞了”,魚很難開口吃食;其三,人為影響大,魚警覺度高,被“釣猾了”;塘主往往還要使點手段,不讓魚開口;釣魚的時間、規矩又有限製,有的不讓夜釣、用蟲、甩桿等等。
在自然水域,魚的活動完全符合其生存競爭規律,但是在桿塘,幾乎全部被人所操縱的水域釣魚,情況又有不同。在桿塘釣魚人為因素是第一因素。長期實踐證明,桿塘釣魚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第一,要抓住放魚的第一信息、第一時間。信息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新放的魚是生口魚、密度大、無經驗,健康的魚在經過1--6個小時的生理調節適應後就開口吃食,要牢牢把握這一段時間,只要手食和窩食物對路,釣組搭配得當,看漂技術過關,放魚當天收獲最大,占放魚量60%以上。因此,釣魚關鍵是信息靈,提早知道放魚時間、多少、品種、大小、來源等等信息,同時抓住了第一時間,成功即占一半。所以要明白一個問題,現在釣魚是在釣信息,而不單單是技術問題。釣獲量的大小與釣技經驗、魚的生存規律無直接關系,而與魚塘主是否放魚了嗎?魚塘裏還有多少魚?有直接關系。從這方面說,塘主要想賺這些明白事理黑大坑者的錢很難,而賺的是初學釣魚缺乏經驗癮大者、一些癡迷不悟有錢有時間的戀釣者、黑大坑“專家”偶爾失誤者的錢。
第二,要清楚桿塘水域的基本特點,水質的肥瘦、酸堿度、汙染否;水底醬層、深淺、坑窪等。由於釣魚人長期打窩、垂釣,造成水底有機物過多,食物腐爛,分解耗氧,使水底缺氧、渾濁醬層,魚兒上浮、厭食。魚吃食強度與水有著密切的關系,魚可以長期停食,但不可一刻無氧。長期垂釣,使桿塘水質由瘦變肥,微生物、藻類過多,出現輕度汙染狀況;深秋冬季桿塘的水依然存在這個問題,而魚此時生理機能、覓食強度降低,都決定魚上鉤困難。所以桿塘水域的過肥、汙染、缺氧是造成魚難開口的一個重要因素。此時要抓住幾點:桿塘是否換新水、加新水,新水帶來氧氣、改變水質,一般魚經過短時間適應後會狂食的。雨和風使水體運動增氧,魚活動強度增加。低溫季節的陰天,溫差小,魚體溫調節幅度小、適應快,吃食強度會增加等。關於水肥缺氧、水質變壞的問題,是釣魚人自己害了自己,魚不開口,我們幹著急呀!
第三,要明白人為影響是桿塘釣魚難的主要原因。魚具有逃避危險的本能,長期垂釣,魚對危險的食物、環境、工具形成了條件反射。天天有人圍著釣魚,桿塘的大魚時常受到驚嚇、十分精猾都居在水域中間地帶或無人垂釣的邊角,還是那句話:保命第一,吃飯第二。魚開口吃釣餌的機會大大減小。塘主方面,他對魚、對水、對人也采取種種手段,限製魚開口上鉤的機會。如:放魚不夠數、鹽水淹魚、放小雜魚、好釣位上撒石灰、化肥,限製桿、不讓夜釣、不讓用蟲,或雇魚托或拉人情等,凡是能用、用的巧的都拿來,目的很明確,讓你少釣少拿,玩得不痛快。當然你不痛快他痛快,他不痛快你痛快,彼此彼此。對於塘主方面看其是否使了手段,誠信度如何,如若這個人差勁,就不要打交道了。對於魚的方面,我們可以使用長桿、蟲餌、特別的添加劑(如蒜粉、麝香酒水等)在餌料、方法上下工夫。
桿坑難釣、會者不難。我認為釣魚忌懶惰,勤學是關鍵。學習靠悟性,掌握靠實踐。知識靠積累,經驗靠鍛煉。垂釣廣知識,惠及有生年。理解可深可淺,釣多釣少要釣出個明白。才能不斷提高。在整個垂釣過程中,天氣是第一位的,水質是第二位的,選位是笫三位的,誘魚(餌)是第四位的,手法是第五位的—要綜合考慮,辨證分析,隨機應變,靈活運用,才是根本。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