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另一個主要工具—魚線,中國也是歷史悠久的。遠古時代,古人用樹皮內軟樹莖搓線,用麻絲、羊腸衣、棉線,不久發現了蠶絲線。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已用絲線釣魚。《列子·湯問》篇中有詹何釣魚的故事,書中說:“詹何以蠶繭絲為線,芒針為鉤,荊縈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於百初之淵……”《詩經·采綠》中曰:“之子於狩,言帳其弓;之子於釣,言綸其繩。”綸,即絲搓的魚線。唐代杜甫詩曰:“翡翠鳴衣析,蜻蜓立釣絲。”絲,是我國的特產。在化學纖維發明前,它無疑是最好的魚線材料。我國早在20003000年前就用其作魚線,可見我國古代的釣魚工具就很先進了。

  我國的釣魚活動和釣魚比賽也是歷史悠久的。傳說在氏族社會後期的舜,在山東雷澤出巡解決部落之間的糾紛時,一路上,他扛了根魚竿作“食具”,餓了釣魚烤熟充饑。在雷澤,他叫兩個部落的人在雷澤裏釣魚以渡過災荒。商朝末年,姜子牙釣魚的故事盡人皆知。《國策·秦策三》中曰:“呂尚之遇文王,身為漁父,釣於渭陽之浚。”《呂氏春秋》曰:“太公釣於茲泉,遇文王。”春秋末期越滅吳後,越大夫範蠡攜西施在無錫五裏湖畔種桑養魚,寫成了至今流傳的世界上第一部養魚著作《養魚經》。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其首都沛京就有釣魚比賽和買票釣魚的場所。北宋史官司馬光在編著著名的《資治通鑒》的同時,寫了一本《諫水記聞》,詳細地記錄了宋仁宗趙禎和他的父親宋真宗趙恒喜愛釣魚,並在年年秋季賞菊花的同時,和大臣一起舉辦一次“釣魚比賽”,誰先釣到魚誰就得“第一”。君臣鉤餌同時人水,魚吃鉤了大臣們都不敢提,只有等皇帝釣上一條魚後,大臣們才敢提竿,上鉤的魚往往逃之夭夭。因此,幾乎次次都是皇帝得冠軍。這種不平等的競賽持續了好多年。也曾有大臣搶先提竿,在皇帝之前得到“冠軍”,得到了皇帝的賞賜之物。不過這位大臣(曹利用)不久就受到貶官處置。南宋初有名的孟元老寫了本《東京夢華錄》,詳細地記錄了當時北宋京城沛梁金明池、瓊林苑實現官、民買票釣魚的情況,這恐怕又是一個“世界第一”。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