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即魚餌的色澤、顏色。野釣魚餌的色,必須要“天然”。在大自然中,黃色、淡黃色、紅色、粉紅色、褐色、深綠色、嫩綠色等,是常見的主要色調,它來源於植物的花朵、種子、果實和草葉不同季節的永恒顏色。

  2、質:即魚餌的質地、軟硬度。野釣魚餌的質,一定要既不過軟、又不過硬,軟硬度適中,即要達到“柔然”的程度。實踐表明,在一般情況下,魚兒並不是馬上就去吞食撒在釣點中的幹玉米粒,而是當這些幹玉米粒被水浸泡得有些變軟、起碼是表層變軟後,才開始吞食。

  3、味:即魚餌的氣味、味道與口感。野釣魚餌的味,主要分為香、甜、酸三個部分。總體而言,就是要極力突出一個“淡”字。就香而言,淡淡的清香、酵香、花香、草香,是其香型之常態。就甜而言,淡淡的米甜、泉甜、果甜是天然甜態。就酸而言,淡淡的酵酸、果酸是天然酸態。 總的要求是,魚餌的味,一定要“怡然”。順口,就是我們最求的最高標準。魚類的嗅覺、味覺極其發達。野釣魚餌的“味”,針對的就是魚類十分敏銳的嗅覺和味覺。而在魚類生活的環境裏,幾乎所有天然的氣味都是微弱的、淡淡的,不可能存 在著人類幾乎天天都能遇到的各種濃烈的氣味。決不能把人類自身的好惡和極其發達的感官的適應程度,作為判斷自製野釣魚餌的質量好壞、高低的絕對標準。

  4、形:即魚餌的形狀、形態、外觀造型。野釣魚餌的形,一定要 “自然”。在自然界裏,魚類食物的形狀,基本上是以圓形、橢圓形、圓條形、扁圓形居多,這是自然界中各種植物種子的基本形狀。千萬年來,魚類對這些形狀早已司空見慣。 我們在製作野釣魚餌時,必須遵循和仿真這些形狀,或是造真如真,或是造假如真,順其自然。而方形、長方形、梯形、菱形、三角形等形狀的食物,在自然界中幾乎見不到,所以不能使用。即使是為方便起見而在加工時必須把魚餌切成塊狀、條狀,如西瓜皮塊、黃瓜丁、生土豆塊、切割而成的泡沫快等等,也要在使用前就用手指或小刀把他們的棱角和邊沿兒突出的部分掐掉或者削掉。不能刻意地去追求那些生僻的或稀奇古怪的形狀, 對奇形怪狀的東西,魚兒定然退避三舍。

  “色、質、味、形”四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不可分割。鮮明的色,會對魚兒產生強列的誘惑;適度的質,可以簡化魚兒吞食的程序;鮮美的味,散發著不可抗拒的魅力;逼真的形,大大降低了魚兒的警惕。色、質、味、形俱備,釣獲必定豐收,釣者必然快樂。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