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魚,學名為綠鰭馬面鲀。沿海各地的漁民及釣友多稱之為剝皮魚、象皮魚、沙猛、老鼠魚等等。體呈長橢圓形且側扁,藍灰色,無側線,頭短、 口小、牙齒銳利。鰓孔位於眼的下方,麟細小似絨毛狀,尾柄長如截形,體重在40~1500克不等,主要分布於太平洋西部,為我國沿海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 其年產量僅次於帶魚,是重要的出口水產品。馬面魚主要以蝦、小魚、貝類、海藻等為食,常在近岸珊瑚與礁石周圍遊戈與覓食,為海釣常見魚。為大家淺析一番釣馬面魚的技巧與註意事項,供廣大釣友參考:
 
一、沈底拖釣法
 
此法常用在近岸泥沙底質的一定範圍海域內進行的磯釣與船釣中。
 
1、釣具準備
 
使用2、7~3、6米磯竿或者筏竿,直徑0、3~0、4毫米釣線,15~25克重的墜子。防咬線綁7~11號小斜鉤一枚即可。
 
2、餌料準備
 
一般垂釣當天到菜市場買上500克左右的鮮蝦,魷魚或者貝肉等就可垂釣大半天。鑒於馬面魚嘴小,宜將所購餌料剪成5~10毫米的小段狀掛於鉤上。蝦去皮與否均不影響中魚。
 
3、垂釣方法
 
到達預定地點後,拋竿於20~30米範圍水域內,在判斷墜沈底後,讓墜稍作片刻停留,就要開始均勻收線,此時要註意觀察竿尖的變化,這樣做的目的是 讓餌料產生“遊”的動感,以引起馬面魚的註意。通常情況下,馬面魚在追食中鉤之後,只稍作抵抗就會順著收線方向自由前遊。如果遇上個頭較大的馬面魚則要認 真遛魚,不能有半點馬虎,然後借助抄網收魚入護。每當無魚中鉤或餌被其他的魚搶食之後,則要不斷重復這一動作要領,直至馬面魚中鉤。如果不怕暈船可以選擇 船釣,在主線下端間隔20厘米綁上兩枚小鉤,這樣做的好處是可提高中魚的概率,如在馬面魚群出沒的地方,就會經常出現一竿二魚的喜悅場面。船釣的最大優點 是不輕易掛底,但也要求船在離海岸一定距離停船拋錨,以防噪聲擾魚,垂釣方法同前。
 
 
 
二、守株待兔法
 
眾 多釣友對“魚有魚道”這一事實持認同態度,也深有體會。當在某一地方連續三五次釣上同一種類的魚之後,就會立即將這一天的收獲與體會寫到垂釣記事本 中,並標註在自繪的海圖大致位置下。馬面魚一般生活在近岸礁石旁,或者在水深3~20米的沙石地質水域遊戈。當選好釣位(礁石間狹小水域)之後,按照前述 方法準備好垂釣工具與餌料,只是將竿改為2、1~3、0米左右,墜加重到30~40克左右,垂直放餌於水中,以逸待勞等待收魚。當你在不經意之間收獲一些 雜牌魚時,喜歡群居群遊的馬面魚很快就會步其後塵讓你輕松得魚。最有趣的是在海水相對較清之時,你可以在2~4米水深範圍內直觀到馬面魚吃餌中鉤的全過 程。就如在家中餵觀賞魚那樣一目了然,感覺自然是妙不可言。
 
三、脫鉤再釣法
 
常言道: “好馬不吃回頭草”。而好魚則吃回頭餌,這馬面魚就是如此,筆者也曾多次釣上回頭的馬面魚。垂釣當中所釣之魚脫鉤的事會經常發生,原因不外乎綁鉤不牢,掛 入不實,腦線被咬斷和拉斷三種原因所致。而馬面魚天生長著鋒利的門牙,經常會咬斷普通漁線而逃跑,但在逃跑當中只要再遇到食物又會果斷食之,這可能是扒皮 魚貪婪之心所致。因此,在垂釣工具與餌料準備上與“守株待兔法”相同,不同的是在脫鉤之後,要以最快的速度掛餌(事先準備好蝦段等餌)拋竿,迅速在馬面魚 脫鉤之處半徑一米左右的水域重新快速下竿。此時的馬面魚已消耗部分體能,又見意外來食必搶而捕食之。此法對於垂釣單尾遊戈的馬面魚效果明顯,一般情況下, 再次釣得同一尾魚時均能提魚入護,同時也能看見所釣馬面魚的嘴角被掛住的鉤痕。
 
四、註意事項
 
上述三法還要兼顧天氣,海浪和潮汐情況進行垂釣,勿忘安全。由於馬面魚與其他魚有所不同,在此提示3點:
 
1、馬面魚的門牙銳利,建議在出行時裝備一把鉗子,在將所獲之魚放入護之前用虎鉗拔其門牙,以防止該魚咬破魚護而逃跑。
 
2、馬面魚的皮徒手扒下相當費事,建議使用較為鋒利的“墻紙刀”在其體表任一處化開一個“丁”字形口子,然後借助於虎鉗或手術鉗整塊撕下,再去頭與內臟。
 
3、馬面魚富含蛋白質、鐵、鈣、磷、脂肪等,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沒有腥味,且魚肉還可入藥治療胃病、消化道出血等疾病。在烹煮之前,先用少許食用鹽腌上一小時,然後與姜絲、蒜蓉、豆鼓燜煮味道很不錯,這也是沿海市民家庭常吃的一道菜肴。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