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窩對釣魚來說意義十分重大,無論是垂釣鯽魚等小體型魚種還是垂釣大魚,都必須時刻保證窩點裏有適量的窩料,一旦沒有及時補窩,窩料完全消耗光,就意味著窩點裏的魚會很快離窩,同時也無法繼續通過窩料誘新魚進窩。
釣魚人無法通過肉眼觀察來判斷窩點中窩料的剩余量,因此什麽時候需要補窩完全依靠釣魚人的經驗判斷,面對不同的魚情需要采用完全不同的補窩頻率和補窩策略。

兩種做窩方式的差異對比
可能有一些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釣魚要確保窩點裏一直都有適量的窩料,那麽一次性多投放一些窩料,讓魚在很長的時間內都無法將窩料吃光不就行了嗎?
這種打重窩的方式不必頻繁補窩,看上去似乎是一勞永逸,但是窩點裏的窩料越多,魚進窩之後咬鉤的可能性就越小,因為窩料過多魚有充足的食物,並且很難發現鉤餌。所以打重窩只適合長時間守釣大魚,也就是先投放大量的窩料,降低大魚的警惕心,等到很多大魚聚集到窩點裏之後再開始垂釣。
對於絕大多數釣魚人來說,少量多次的做窩方式更加實用,因為窩點內始終有適量的窩料,既能夠起到誘魚進窩的作用,又能避免魚進窩之後很快吃飽,並且魚進窩之後能夠很快發現鉤餌並咬鉤,這種做窩方式非常適合垂釣中小體型的魚種以及短時間垂釣。

判斷補窩頻率的三大依據
在釣魚的過程中,必須註意觀察魚情,並根據魚情來決定什麽時候應該補窩。也就是說釣魚人應該收集各種信息,從而判斷出窩點裏窩料的剩余量,在窩料消耗完之前進行補窩操作,寧可早補窩不可晚補窩。
窩料粗細
窩料的粗細是指窩料中主要成分的顆粒大小,窩料中粗顆粒的成分越多,窩料的消耗速度越慢,例如小米、大米、麥粒、玉米粒等等,這些都屬於粗顆粒類型的窩料,而粉末狀的窩料消耗速度就很快,窩料的粗細是判斷窩料消耗速度的重要參考依據。
魚的食量大小
窩料的消耗速度不能完全依據窩料的粗細來判斷,因為消耗窩料的主要是因素是魚,魚的食量大小會對窩料的消耗速度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窩點裏的魚體型越大,窩料的消耗速度也越快。水溫較高時魚的食量較大,水溫較低時魚的食量會明顯下降。例如夏季是魚類覓食的高峰季節,需要勤補窩,而冬季由於水溫降低,魚的食欲會明顯下降,可以降低補窩頻率。另外,如果在短時間內連續釣上了幾條大魚,說明大魚在被釣上來之前很可能已經吃掉了大量的窩料,此時也需要及時補窩。

魚的密度高低
窩點裏魚的數量越多,窩料消耗速度越快,如果遲遲沒有魚進窩,窩料的消耗速度就會非常慢。夏季在自然水域中垂釣時小雜魚鬧窩通常都很嚴重,這就意味著窩料會以很快的速度消耗,必須加快補窩頻率並且加大補窩量,否則窩料很快就會被小雜魚吃光。
關於應急性補窩
上文中所提到的內容都是常規性補窩的參考依據,但是除了常規性補窩之外,在垂釣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很多意外情況,此時則需要采取應急性補窩。應急性補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誘魚,而是為了留魚。
跑魚後需要應急性補窩
切線以及脫鉤跑魚是每一個釣魚人都經歷過的,無論是因為什麽樣的原因導致跑魚,都必須馬上補窩,因為魚在逃生之後依然處於驚嚇狀態,在水中快速遊動,這樣的行為很可能會對窩點裏的其它魚造成影響。此時采取應急性補窩措施就能夠盡量減少損失,避免魚集體離開窩點。
特殊魚種進窩時需要應急性補窩
魚類之間不僅有共存關系,也同樣有競爭關系甚至是捕食關系。有一些特殊魚種的競爭能力較強,例如體型較大的鰱魚、鱅魚。還有一些特殊魚種性情兇猛,以捕食小魚為生,例如黑魚、鱖魚、鯧魚等等。
這些特殊魚種一旦進入窩點,其它魚都會暫時回避,如果能夠及時補窩,魚受到食物的吸引之後很可能不會遠離窩點,而是在窩點外圍觀察等待,等到特殊魚種離開之後它們又會返回窩點重新開始覓食。
溫馨提示:補窩方法很重要
釣魚人除了要把握補窩的頻率之外,還要註意使用正確的補窩方法,補窩方法不正確不僅無法起到誘魚和留魚的作用,反而還會讓窩點裏的魚受到驚嚇離開窩點。例如直接將大塊或大團的窩料用手拋入窩點,這就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補窩方式,窩料入水時會發出巨大的聲響,難免對魚造成驚擾。正確的做法是使用打窩器,緩慢的將窩料送入窩點,或者將窩料捏在鉛皮或魚鉤上,利用魚竿和釣線將窩料輕柔地帶到窩點裏。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