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說的兩種魚,基本不咬路亞餌。路亞的對象,屬於攻擊性魚類。

所謂路亞釣法,即是仿生餌釣法,也叫做擬餌釣法,是模仿弱小生物引發大魚攻擊的一種方法。

在整個釣魚過程中,釣者是在做全身運動,與傳統釣法有著極大的差異。路亞釣在歐洲非常盛行,在我國雖然有很多的假餌製造廠,但很少有人用此釣法。

硬餌比較容易判讀,丟入水中馬上能明白,而軟餌在舞動時就比較需要技巧,擬餌釣是模仿受傷或弱小生物的動作,必須安先在水面上拖拉看看,看這個假餌是如何跳動何時要拖拉,中層跑法呢?一定的速度一定的拉跑,明白後再拋投出去,用同樣的方法去拉動。

另外,地底的高低,是否有障礙物等因素也是影響可以影響到擬餌的選擇。我們要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分析,因地擇餌這樣才能收獲多多。

通常情況下,路亞硬餌的嘴巴上有一塊透明的塑料突出部分,我們把他稱作舌板、擋水板或潛水板。很顯然舌板越大,越容易下潛,潛水更深

1、沒有舌板,且連接環在背部的,我們稱它為VIB(顫泳),全泳層。

2、一小塊舌板,且身體細長的,我們稱它為米諾,0.5--1.5米左右。

3、一大塊舌板,且較為短胖,我們稱它為搖滾,2--4米左右。

4、沒有舌板,且一張大嘴的,我們稱它為波扒,水面系。

路亞草魚和鯉魚,收線是環境,其次要靠運氣。針對鯉魚的路亞,有一種獨立的形式,叫飛蠅。顧名思義,飛蠅就是模仿蒼蠅一類蚊蟲的擬餌,又稱之為毛鉤,在專用的魚鉤上綁上羽毛、獸毛、亮紙等做成各種蚊蟲的形狀。飛蠅用的工具也是專業工具,叫飛蠅竿。飛蠅釣法和普通路亞釣法的相同之處是都使用擬餌,因此飛蠅也歸為路亞一類。但其實差異很大,飛蠅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和環境支持。飛蠅通過對飛蠅竿飛蠅線(飛蠅專用線)的操控,使飛蠅餌飛起來,做出各種高難度的動作。作釣環境也是一些溪流中,需要足夠的空間來揮舞竿和線,所以在國內有人玩,但是比起玩路亞的人來說,可以說屈指可數。鯉魚就是飛蠅的對象魚中的一種,但普通河流水庫不適用。使用路亞擬餌也有正口的情況,但多是運氣,而且要求對象魚個體大,才具有擬餌感興趣的前提條件。相對來說,草魚似乎要好一些,可以找到有草魚群的標點,然後根據周圍環境來選擇擬餌,比如周圍有樹木會掉落果實,那麽就選擇和果實相近顏色和形狀的擬餌,或者直接摘下樹上的果實來路,有可能就會上大草魚。其實釣魚,不一定局限於形式。比如李大毛老師,釣鯉魚草魚就用傳統釣法,釣翹嘴紅尾就用路亞釣法。想玩什麽魚就玩什麽魚。如果鐘情於路亞,那就專門選擇路亞對象魚來作釣豈不是更好,非要用釣一種魚的方法去釣另外一種魚,不是增加自己打空的幾率嗎?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