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釣草魚,釣底好還是釣半水好呢?
釣深還是釣淺,這個問題讓很多釣魚人非常糾結,簡直是來自靈魂的拷問,可見這個問題確實讓人很苦惱。原因在於我們針對的目標,也就是魚的變數太大,無論你怎麽改變,吃還是不吃取決魚自己的意誌。那麽就需要我們盡量從魚的角度出發來進行思考,那麽本文就通過實戰釣魚的過程,來和大家一起探討關於釣深還是釣淺的問題,我們先來看幾個重點:
你處於什麽目的選擇釣深還是釣淺?深中釣淺的實戰分析淺中釣深是逆向思維
當我們達到水邊選擇釣位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但無論如何選擇都無法擺脫釣深還是釣淺的問題,哪怕是在多個老釣位進行選擇,也會存在深淺差異,那麽你根據什麽來進行選擇判斷呢?是水溫?是不同魚種?
還是魚道?說實話,沒人能說清楚這件事,我們腦子裏想象的和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差異,說白了就是在賭,幸好只要不是極端情況,無論深水和淺水都會有魚存在,無非是這裏魚多點,那裏魚少一點。那麽如何讓自己「賭」中的概率更大點呢?就是下面我們要來闡述的。
深中釣淺的實戰分析
時間:10月下旬的武漢地區,高溫20度以上,低溫10度以上
地點:通江的新河某段
因為這裏是我第一次垂釣,達到釣點後我首先是沿著岸邊轉了一圈,河道狹窄,明顯可以判斷出左側淺右側深,因為左側有一個類似「脊梁「的地形,接近供出水面,所以造成從左向右由淺變深。大多數釣友都坐在深水區,水深從2米到4米不等。我根據水溫和從眾的心理,也是選擇了深水,不過我並沒有打窩,想先釣釣看,只是搓了幾個大餌做窩。
釣了1個多小時只釣獲2尾鯽魚,周邊的釣友普遍也差不多甚至多個」白板「,直覺上感覺不對,因為在一個經常垂釣的水域,天氣變化不大的前提下,1個多小時魚口這麽差是不正常的。別去想餌料不對路的問題,你平時能釣到魚的餌料,除非魚情發生特別大變化,否則不會是餌料問題。
【思考過程】:我暫停了垂釣起身轉了一圈,先去水更深釣魚人更多的地方看了看,覺得釣更深不會有改善,因為這些釣友也沒釣到魚,我走到淺水處,發現在不到1米的水深處,表面有很多白條在遊動,而深水處的水皮位置沒有任何白條。
【改變方法】:那就換釣位,不能在深水糗魚了,和我同去的釣友鎖匠(化名)覺得換釣位太麻煩,他想再堅守一下,於是我自己獨自搬到了淺水區,選擇了接近1米水深的位置,因為已經看到表面有大量白條了,將拉餌改為搓餌釣底,一點不誇張,第二桿就釣獲鯽魚一尾,迅速分出一小塊餌料撒上酒米,用鉛皮帶窩的形式做一下窩,要先把魚留住。
【最終結果】:幾乎達到連竿的狀態,平均2、3竿就可以中魚,釣了10多尾後招呼朋友趕緊搬過來,2個小時時間我倆幾乎都釣到了超過6、7斤的鯽魚,而其他釣友幾乎還是沒有改善。這段經歷我的總結是:當在一個經常有人垂釣的水域,如果天氣等前提無明顯變化的條件下,超過1-2個小時沒有口,一定要先考慮更換釣位,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反向操作,釣深向釣淺發展。當然也有可能是運氣,但懶人是沒有好運的,雖然變化了不一定代表有好收獲,但不變化肯定是不行的。
淺中釣深是逆向思維
那麽釣友可能會問,不可能永遠都是深中釣淺,是的,所以逆向來思考問題,那麽就是淺中釣深,這裏我來舉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我對深淺判斷的一些理解,大家可以作為參考。
鹹寧的梓山湖,多數水域水深比較平均,總體在1-2米之間,很多釣友喜歡在一個天然形成的大灣子裏垂釣,乍一看這裏確實是不錯的釣位,主河道上形成的特大灣子,可容納幾十人同時垂釣,水深在2米以內,水底平灘,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比較理想的釣位。但我卻一直不太看好這裏,原因如下:
一、這裏過於平灘,幾乎所有釣位的水深差異很小,說明這裏的水底是非常平的,落差太小。這其實對釣魚來說並不太有利。
二、就是前面提到的淺中釣深的因素,這裏和整個大水面相比,水深差不多,那麽就需要找一個更深的地方,我覺得才是更好的釣位,所以這個大灣子我從來沒釣過,只是為了驗證,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觀察魚情,正如我猜測的那樣,這裏魚情並不理想。
三、因為這個灣子距離馬路很近,很多人都因為圖方便,就在這裏釣魚,人數過多也是一個因素,每個人都分一條魚的話,漁獲大家都不會太好,所以我在梓山湖釣魚,都是在另外一個很不起眼的位置,哪裏應該是附近最深的釣位了,我能探到最深的位置可以到6米。
因此我每次在梓山湖釣魚都是選擇這個釣位,這就是當大面積水淺的時候,找到深水,往往漁獲很理想,我在這個位置每次都不會少於7、8斤魚,最多的一次,從早上8點到下午3點,釣獲了33斤鯽魚。
關於最後的總結歸納
淺還是深,這個問題確實很糾結,對此我將我個人的一些理解和大家進行了分享,我把它歸納為一句話,就是深中釣淺,淺中釣深,勤換釣位,釣魚有時候也需要運氣。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